分享

曲目赏析 |诗之精魂.肖邦

 老藤造园 2019-05-18

Classical Music

汇集最动听的音乐册

肖邦(毛笔.水墨)野公作

曲目一:《夜曲No.1 Op.9-1》

演奏: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

          Samson Pascal Francois

《赏月图》 马远(宋)

珍珠般的声音

我们先来听一首肖邦的《夜曲》,肖邦一共创作21首《夜曲》。“夜曲” (Norturne)的语源是拉丁语NOX所演变,有“夜神”的含义。《夜曲》这种体裁是爱尔兰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约翰.菲尔德创立的,菲尔德也写过21首夜曲,所以肖邦创作21首夜曲也是向这位前辈致敬。

这个作品大家很熟悉,是《夜曲》系列的第一首,各位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呢? 《夜曲》的演奏,很多人把它弹得很轻,因为弹得轻才能表达宁静与神秘,肖邦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诗意。然而只有这样的旷世奇才——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弹出如此的对比与幅度。当代欧洲著名的女钢琴家叫皮雷斯(Maria-Joao Pires)曾说:“有两个《夜曲》是不可磨灭的——鲁宾斯坦30年代的版本与弗朗索瓦的版本。”弗朗索瓦是法国学派的典范——“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说到这儿,我今后还有很多系列跟大家分享,比如有一个系列就是所谓的学派。我们会讲到德奥学派,俄罗斯学派,法国学派,还有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学派。讲到学派就比较专业了,是比较深刻的挖掘。探讨肖邦就必须讲到两个学派,一个就是肖邦的祖国波兰,另一个就是法国学派。因为肖邦1831年定居巴黎,当时巴黎是整个欧洲的艺术中心,欧洲著名的演奏家,画家,雕塑家,文学家,诗人大都聚集在这里,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所以肖邦受法国艺术的影响也是必然的。那么法国学派的特点是什么呢 ——“非断奏,非圆滑奏,温暖清晰如珍珠般的声音”,这是法国学派非常准确的一个定义。

今夜皓月当空,我忽然想起列夫.托尔斯泰一句:“新月发出沉静的光芒,悬在空中普照大地。”……看到月亮,我很感动。在清辉下的何去,听肖邦的《夜曲》,真是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法国的美学是很独特的,法国的绘画,文学法国的美食,美酒,法国的服装,包括法国的电影(它的色彩,它的角度)表面看很淡雅很特殊,但是有非常深的含义。法国的声音美学自成一体,几乎没有受其他流派的影响,当李斯特如日中天之时,他像一阵狂流席卷所到之处,1852年李斯特造访俄罗斯引起万人空巷的轰动,虽然俄罗斯的有一个作曲家叫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曾经写文章抨击李斯特,但是李斯特对俄罗斯的影响是不可阻挡的,他深深地影响了俄罗斯音乐家与演奏家。但是法国的美学始终以它独特的方式孕育和发展。那么这种声音美学的来源是什么呢?大家记住,是大键琴。法国有一个著名的钢琴品牌,叫“普莱耶尔(player)”,这个牌子曾经生产当时欧洲一流的大键琴,巴黎有一个音乐厅叫“普莱耶尔音乐厅”,这个代表法国美学的钢琴师法国人的骄傲。



                                  桑松·帕斯卡尔·弗朗索瓦

曲目二:《离别》

演奏:威廉·巴克豪斯

《游春图》展子虔(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首作品有一个名字叫《离别》。肖邦一共写了27首练习曲,常见的有24首,作品十的这12首是献给李斯特的,其中最后一首就是著名的《革命练习曲》(“花丛中的大炮”舒曼语),大家可以去听一下,那种激情那种悲愤。《离别》是作品十的第3首。肖邦曾经说过 “我今后很难再写出这样的旋律。”肖邦在离开波兰之前,曾将一掊故乡的泥土放进瓶子里,带在身边。

2005年的时候我和曾艾去了肖邦的博物馆,看到了他的面模,这是乔治桑(肖邦情人)的女婿——雕塑家克莱辛格的作品。克莱辛格赶到肖邦去世的房间为他制作了一个石膏的面模,这个原件就在肖邦博物馆里,从1849年到现在,已经泛黄了。我在那个面模前呆了半个多小时,非常感动,我能体会到肖邦生命最后的那种痛苦。

《离别》这如歌的旋律,很多人弹得浪漫而伤感。我们方才听到的却是萧煞而肃穆,这是“狮王”巴克豪斯的演奏。德奥的另一位巨匠施纳贝尔,他曾说肖邦是一个“只有右手的作曲家”,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误会!所以我常说:“小人物犯小错误,大人物犯大错误。有些错误是不可原谅的。”我曾经跟傅聪先生交流肖邦的作品,把左手任何一段拿出来演奏,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感人的旋律与和声,所以施纳贝尔有巨大的偏见。巴克豪斯的演奏透出一种悲壮的情怀,我每一次听都会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甚至你会觉着有那么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豪情!这个版本特别耐听,没有一丝伤感情调,只有肖邦的筋骨!

  威廉.巴克豪斯 (素描)   野公作

曲目三:《雨滴》

演奏:阿尔弗雷德·科尔托

         Alfred Denis Cortot

《潇潇暮雨》傅抱石

窗前夜雨残灯在

我们接下来听肖邦的前奏曲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肖邦写了二十四首,后来又作两首,一共二十六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十五首《雨滴前奏曲》。这套前奏曲是肖邦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大家注意听,这首《雨滴》从头到尾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声音,像淅淅沥沥的雨声。肖邦跟他的情人乔治.桑到马略卡岛去度假的时候正好碰上梅雨季节,日夜不停地下雨,肖邦的肺病在此期间发作,非常严重。今晚的《雨滴》是1942年的录音,它那神奇的效果,有一种被雨雾笼罩的感觉。我有一支朱泥美壶,底刻“窗前夜雨残灯在”,就是这个意境。

阿尔弗雷特·科尔托的肖邦是20世纪所有钢琴家中傅聪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这位20世纪法国钢琴学派的最重要的人物在教学上也是无与伦比。刚才演奏《夜曲》的弗朗索瓦就是科尔托的学生,我最爱的一位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姬尔也是科尔托的学生,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叫迪努.李帕蒂,只活了30多岁,也是他的学生……当然科尔托本人最欣赏的是弗朗索瓦。刚才我让大家注意科尔托的弹性速度,这是他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肖邦当时在巴黎的时候,很多音乐家对他无比崇拜,包括李斯特,李斯特被称为“钢琴之王”,万能的李斯特在弹性速度上也做不到肖邦独步天下的绝世歌唱!

曾经有评论说20世纪有两位演奏肖邦的巨匠影响巨大,其中一位是科尔托,还有一位是波兰的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所以在肖邦的领域里,波兰和法国的演奏家是最重要的。他们两人风格各异,鲁宾斯坦是刚中带柔,而科尔托是柔中带刚。我曾经多次问我的学生这两个的区别是什么?—— 刚中带柔,它的本质是刚;柔中带刚,它的本质是柔。实际上,肖邦是比较阴性的,所以他的音乐有一种私密感,仿佛他是写给自己的,尤其是一些比如像《玛祖卡》这样的作品,如此内在,私密,但是又充满了幻想性。肖邦的音乐有个特点,用英文表达”Overthere”,即“在那里”。科尔托曾多次录制“前奏曲”,经过多年的比较,我最后选择1942年版本的这个录音,能让你感受肖邦“诗之精魂”的神秘与幻想!

阿尔弗雷德·科尔托 (素描) 野公作

曲目四:《玛祖卡》

演奏: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

       Arturo·Benedetti·Michelangeli

肖邦左手.手模

半人半琴的精灵

对于肖邦本人来讲,他最重要的作品是《玛祖卡》,因为《玛祖卡》是肖邦的心灵日记,生前已发表的有四十一首,在他去世以后,又整理出了十首遗作,所以加起来是五十一首《玛祖卡》。《玛祖卡》的创作几乎贯穿了肖邦的一生。肖邦在他去世以前一个星期还在写《玛祖卡》。我们听这最后的《玛祖卡》能感受到什么呢?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会儿清醒,一会儿又在幻觉之中,现世是多么的孤独和痛苦,彼岸是多么的宁静而温暖。在这最后的《玛祖卡》中,他已脚踏阴阳两世界了……

这位《玛祖卡》的演奏者,可以说是二战以后对声音最执着的钢琴家——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我们知道德奥的一个重要钢琴家阿劳,虽然他是智利人,但属于20世纪德奥学派的一个重要的大师。阿劳为了追求琴声的极致,放弃了音乐的流动性,他的演奏从60岁以后越来越慢,他去世之前最后录了五张唱片,是用整个生命去探索他心中的声音。这最后的琴声,我献给它一个称呼——“声音的舍利子”。

跟阿劳相比,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执着有过之而无不及,他有一个雅号叫“拉丁隐士”,他是莫瑞季欧·波里尼和马尔塔.阿格里奇的老师,这两位都是肖邦大赛的冠军。波里尼是1960年肖邦比赛的冠军,五年以后马尔塔.阿格里奇夺冠。1975年肖邦大赛的第一名波兰的钢琴家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也是对音乐,对声音探索非常深入的一个人)。有人问他“你心中最伟大的钢琴家”,他说“我的上帝是米凯兰杰利。”其实米凯兰杰利的演奏我个人不是特别的欣赏,过于执着,音乐不是那么的自然。肖邦音乐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肖邦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无数次强调“要自然”,我们讲的“道法自然”,肖邦也是这样的追求,一切要在自然之中要没有痕迹,一切技巧最终服务于音乐本身。所以每当我看到那种像马戏团的跳梁小丑式的表演,真的感觉很恶心,如此丑陋的演奏,是对音乐的玷污。

这首《马祖卡》作品33-4,其中有一个音出现了很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里面那个“之”,每一个都不一样。这张唱片最能充分体现米凯兰杰利对声音的探索。他曾经讲过“钢琴应该发出各种声音,唯独不要发出它本来的声音。”他还说:“最理想的琴声是小提琴加上管风琴的声音。”这位神秘的独行侠,从不考虑观众,所有的演奏都是弹给他自己听,他常常随意地取消音乐会,所以他的粉丝们往往如履薄冰……

多年以来有很多学者从各个层面研究肖邦,一些人在这个领域也有重要的贡献,但有一点,这是我个人的感悟,给大家讲一下。李斯特有一个非常欣赏的学生欧根.达尔伯特,达尔伯特人琴合一到什么样的一个境界呢?20世纪伟大的指挥家布鲁诺·瓦尔特曾经讲过一句话:“达尔伯特是一个半人半琴的怪物。”这是我所见到的形容一个钢琴家最极致的一个表达。“半人半琴的怪物”!但是我听了达尔伯特晚年的录音,并没这种感觉。我认为古往今来肖邦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半人半琴的精灵”。肖邦只写钢琴音乐,他对钢琴这个乐器的感悟可以说是空前绝后,他已经把钢琴拟人化了,他把钢琴看作一个生命,看作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仿佛跟他已经合体。我觉得肖邦对钢琴有这样的一种认识,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还有一点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说出来很美妙,我们来看我们的手,大家觉得我们的手哪个手指是最美的?——对,无名指,我们的手最美的是无名指!肖邦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有一次跟我曾艾说“肖邦一定会极度爱他的无名指”,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喜地跟我说“是的是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某些作品的指法有意要多用无名指,有时候这个指法实际上不那么方便,一般来讲作曲家一定要用最方便的指法,而肖邦却有心多用无名指,这充分说明肖邦对无名指的偏爱。还有一点需要讲一下,肖邦对手的感悟……这个生命真是一个奇异的精魄,他曾经说过“我们的手是神的杰作,每一个手指都是独立的生命。”他的音乐是完全根据人手自然的力度来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其中他最爱无名指,因为它最美,因为它最孤独,仿佛肖邦本人的生命一样。


                                  阿尔图罗·贝内代托·米凯兰杰利

阿劳

曲目五:《第二钢琴协奏曲》二乐章

演奏: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真情挚爱的温馨深境

我们接下来欣赏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二乐章。肖邦一共写了两首钢琴协奏曲。有一点需要向大家说明,第二号创作于1829年,是肖邦19岁的作品,而第一号写于1830年,在发表时顺序颠倒。

大家知道吗?在所有的作曲家中,谁的音乐最有幸福感?——一个是莫扎特,一个是年轻的肖邦。我们听莫扎特的音乐,尽管有人形容莫扎特后期是“挂着眼泪的微笑”,但是莫扎特音乐里面蕴含的幸福感是所有音乐家里面最充沛的,无忧无虑,所以我曾经形容他是“神奇的单纯”。肖邦年轻时也是这样。刚才我们听到的声音像什么?像今晚的月光,有一层美妙的神秘光晕围绕着这个声音……多年以前,我对科尔托那种充满神秘诗意的声音觉得不可思议,但这么多年听下来,我觉得肖邦的“钢琴协奏曲”世界上没有人能达到鲁宾斯坦的境界!曾经有一个评论家说:“对于这张唱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是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两首协奏曲的二乐章都深深的浸润在真情挚爱的温馨深境之中!……

阿图尔·鲁宾斯坦

曲目六:《升C小调夜曲(遗作)》

演奏:曾艾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这首《夜曲》是肖邦的遗作,所谓遗作就是生前没有发表的,这是曾艾在美国的现场音乐会的录音,她演奏得很纯正,这首作品傅聪先生也常常在音乐会上演奏——“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曲目七:《华丽的大波兰舞曲》Op.22

演奏:阿图尔·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化于心,合于道

我们最后听一首著名的《大波兰舞曲》,这真是无与伦比的演奏啊!化于心,合于道。

肖邦是一个极度清高的人,同时代的作曲家他唯独欣赏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贝里尼。贝里尼的歌剧《诺尔玛》中,有一首诺尔玛对着月亮唱的咏叹调——“圣洁女神,银光四射”。这首歌曲神似肖邦的《夜曲》,听得越多,感受越深刻。

肖邦心中最伟大的偶像有两位,一位是巴赫另一位是莫扎特。他对这两位前辈热爱到什么程度呢?肖邦在音乐会上演奏的都是他自己的作品(就像尼科罗·帕格尼尼只演奏自己的作品一样),但常常在开场前和中场休息时练习巴赫的作品,这足以说明肖邦对巴赫的敬仰,巴赫是他灵感的源泉。他那神妙无比独步天下的弹性速度也是来自于巴赫。肖邦像蜜蜂一样采来巴赫的花粉,通过神奇的生命转化,酿出出自己的蜂蜜。他要为他作品的每一个声部与旋律,注入一个属于它们的韵律,所以带来每一个旋律每一个声部不同的流动速度,荡漾出一种幽微的错位的感觉。“犹带源头石髓香”,这正是他那道法自然,独步天下弹性速度的来源!

1848年欧洲爆发了革命,其影响波及到肖邦的教学与生活,他的一位女学生为他安排在苏格兰的音乐会。当他回到巴黎的时候,只剩下一个驱壳。当时有朋友去看望他说:“肖邦已经瘦成了透明的一片。”他已极度虚弱,甚至无法爬上二楼,需要仆人把他抱上去,仆人说: “仿佛拿着一件衬衣。”1849年10月,肖邦彻底躺下,这个时候他跟朋友们说:“你们演奏些好的音乐给我听吧,要真正好的音乐。”朋友们说:“我们为你演奏你的作品。”“别别别,我要听真正的好作品,莫扎特的。”这是肖邦在生命的最后的请求。

10月16日,肖邦的内脏已经全面衰竭,这时有两个医生去看他,其中一个握着他的手问他还疼吗,他说了一句“——很痛”,这是肖邦生前说的最后一句话。随着一声深沉的呻吟,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时巴黎的钟声响起……1849年10月17日,凌晨三点。

肖邦生前唯一照片

整理说明

由于部分音乐版本或权限问题,“录音整理”中部分插入的音乐非田野老师所叙版本,仅作参考用。

  主讲人:田野(野公)

录音整理:何去

关注公众号,获取实时更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