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无心 发表于 2019-05-18 06:10 吃榴莲会导致酒驾?这两天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巨大关注。 这是一条颇有标题党特色的新闻。事实是:该男子只是“吹气检测酒精含量超标”,而不是“被查出酒驾”。交警没有处罚是理所应当的,无从谈起“竟没处罚”。 为什么吃榴莲会导致“吹气超标”在交警检查酒驾的时候,是通过“吹气检测”的方式来判断。这种检测手段的原理是:喝酒之后,酒精进入血液,呼出的气体中含有酒精,根据其中的酒精含量,可以推断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 如果喝了酒,那么这种方法的检测是相当准确的。但倒过来并不成立——换句话说,吹出的气中含有酒精,并不意味着血液中一定有酒精。举个极端的例子,你用酒精漱一下口再去吹,必然含有酒精,但酒精并没有进入血液。 榴莲是一种含糖量很高的水果。如果存放的时间很长,其中的糖会被发酵或者自身通过“无氧呼吸”产生一定量的酒精。吃了这样的榴莲,口腔里就会残存一定量的酒精。这时候去吹气,气中酒精量含量就可能比较高,从而“超标”。而榴莲中的酒精很少,进入血液的也极少,所以血液检测就不会有问题。 酒驾的标准是基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不是吹出来的数字“禁止酒驾”的原因是喝酒之后,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和协调能力,从而大大增加安全风险。这种影响,是酒精吸收代谢的一部分。如果血液里的酒精含量很低,就不会有这样的影响。 在执法中,之所以通过“呼气检测”的结果就可以判定酒驾进行处罚,是因为对于喝过酒的人,吹气检测的结果能够代表血液检测结果。司机不会有异议,也就可以处罚了。但如果当事人有异议,那么吹气检测的结果是不能作为执法依据的。在有异议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血液检测,然后根据血液检测的结果来进行判罚。在这个新闻案例中,当事人的血液检测结果显示不含酒精,当然也就不应该被处罚。 换言之,吹气检测只是一种“快速筛查”手段。如果当事人真的喝过酒,就不会对吹气结果有异议,从而节省了血液检测时间和费用。 除了榴莲,还有很多其他食物也能导致“吹气超标”除了榴莲,荔枝也是很容易导致“吹气超标”的水果。荔枝的含糖量也很高,自身呼吸也很旺盛,存放中也容易被环境中的酵母转化出酒精。在新闻中,也有过很多起吃荔枝被“酒驾”的新闻。此外,还有一些食物,比如蛋黄派、面包、酒心巧克力、腐乳、酒酿、醉虾醉鸡等等,也含有一定量的酒精。它们的酒精不会导致血液中的酒精超标,但残留在口腔里的量却可能让“吹气超标”。 另外,还有一些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水、止咳糖浆,以及漱口水等等,也含有酒精。使用之后去吹气,也可能出现“超标”。 这些“假超标”只是增加一点麻烦,并不会被处罚吃了这些食品会导致“吹气超标”,是不是就意味着开车前不能吃这些食物了呢? 当然不是。 吃过这些食物之后的“吹气超标”只是一种“假阳性”。既然是假的,那么当然不会被处罚。只不过,如果被吹出了“超标”,交警会默认是“喝了酒”。而你需要“证实清白”,才能免于处罚。 去抽血检验自然是最准确可靠的证明方式,但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未免有点多。在大多数情况下,向交警说明情况,漱漱口或者等一会儿再测(通常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也就差不多了),也就能够恢复到正常。而如果真的喝了酒,则需要一二十个小时呼出的气体才能合格。 所以,“吃某些食物可能导致吹气酒精超标”这个事情不是谣言,但这只是“吹气超标”,而不是“酒驾”。所以,只要谨守“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原则,其他的食物完全不必战战兢兢,可以放心大胆地吃。如果没有遇到酒驾检测,自然毫无问题;如果遇到酒驾检测,被吹出“超标”,说明情况并且等一会儿再测,也就能够通过了。实在不行,还可以去抽血检验,只要自己是清白的,总是不难证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