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琴是一种具有胚胎型意义的、最为原始的古乐器,素有人类音乐“活化石”的美誉,是中国古代颇具诗性的乐器之一。现代口弦琴,鄂伦春语叫'明努卡',也叫'天恩共'(意为铁的声音),达斡尔族叫'哈尼卡',汉语称'口弦',其在器乐方面的学术名称为“拨奏体鸣乐器”或“拨簧乐器”,它是流行于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簧片乐器,是中国最小的民族乐器。 自2016年以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了数量巨大、品类丰富的各类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重要遗物。在数以万计的各类骨器中,还甄别出一批重要乐器——口弦琴。 石峁遗址出土骨制口弦琴 2018年5月2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音乐学院、神木市石峁遗址管理处联合在西安音乐学院艺术中心举办了“石峁遗址出土口弦琴新闻发布会暨首展开幕式”,向社会公众发布这一重要的考古成果,并将此次出土的口弦琴及骨制管哨、陶制球哨等音乐文物在艺术中心博物馆首次展出。 孙周勇院长介绍石峁遗址考古简况 据项目负责人孙周勇介绍,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均出土于皇城台东护墙北段上部的“弃置堆积”内,为皇城台使用期间由皇城台顶部弃置而来。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口弦琴制作规整,呈窄条状,中间有细薄弦片,一般长约8-9厘米、宽逾1厘米,厚仅1-2毫米,初步统计不少于20件。与其共存的还有骨制管哨和陶制球哨。最新的测年数据显示,这些口弦琴制作于距今约4000年前。 石峁口弦琴的出土地点——皇城台 骨制管哨 陶制球哨 中国早期乐器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至9000年的骨笛,为早期管乐器。石峁遗址骨制口弦琴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数量达二十余件,系目前国内所见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口弦乐器,考古背景明确、共存器物丰富、结构完整、特征明确,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 - - - - - - - - - - - - - - - - - 此次新闻发布会还邀请了自然音乐创始人、口弦琴演奏专家陈志鹏先生现场讲解并演奏现代口弦琴。陈志鹏介绍,口弦琴也有音阶、节奏、旋律,是现代乐器的“祖先”之一。目前,在国内真正能演奏口弦琴的演奏家和口弦琴非遗传承人,加起来也只有不到50人。他用自己携带的口弦琴现场即兴演奏示范,乐声极具个性,加上人声吟唱,仿佛带观众穿越回远古时代。 编辑:王沛,是江柳 审核:曹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