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山里田野的各种植被逐渐变得茂盛起来。对于70年代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这时的农间山野里充满着各种美味,比如覆盆子、山莓、桑葚,如今正是成熟的季节。今天,药师要介绍的是另一种名字霸气,也曾是过去农村孩子采食的植物-虎杖。 虎杖,一般生长于山坡灌丛、山谷、路边和农田湿地中,农村称之为酸竹筒,常被用来喂牛,但对于70.80年代的农村孩子,并没有什么零食,它有时也可以用来解馋,虽然,这东西其实很酸,有些地方还用来做“酸汤”。 虎杖,是廖科的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虽然是草本,但虎杖的植株比较高大,可以长到1米甚至2米高,同时和其他廖科植物如辣蓼、红蓼、杠板归、羊蹄等一样,生命力非常强,如果不进行人工铲除,几年就会发展成一丛片,在中国从南到北几乎都有分布。虎杖在民间叫法还有花斑竹、酸筒杆、酸桶笋、酸汤梗、斑杖、酸杖等。 虎杖,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其粗壮的黄色根状茎蛰伏于地下,根系发达,一旦春季来临,即发芽冒出地面并迅速抽枝生长,其幼苗可以食用;其茎直立而粗壮,空心,茎表面密布散生红色或紫红斑点;叶片比较大,互生呈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5-12厘米,宽4-9厘米,叶柄处有膜质的托叶鞘;花单性,雌雄异株,花被淡绿色,花序圆锥状,长3-8厘米,腋生,苞片呈漏斗状;花期8-9月,果期9-10月。 虎杖的名称由来,传说来自于药王孙思邈为老虎治疗腿伤的故事,虽说这只是后人撰说的故事,但虎杖根却是一味治疗黄疸、跌打损伤和烫伤的中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杖言其茎,虎言其斑也”,其意为茎表面散生多数紫红色斑点,状如虎皮上的斑纹,故名虎杖。虎杖以根入药,始载于《名医别录》中。 虎杖,性味微苦,微寒;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临床主要用于治疗: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2、痈肿疮毒、水火烫伤、毒蛇咬伤;3、经闭、风湿痹痛、跌打损伤;4、肺热咳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