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风人文图典|博物馆里看绣鞋

 沪学 2019-05-18

举凡一个人到异乡客地,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陈迹,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当地的博物馆,一地的人文历史与科学进步,博物馆如同课堂,它以深厚的底蕴和极强的文化吸引力,总是一个国家和城市的文化地标,并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灵性。看博物馆固然可以欣赏黄钟大吕、青铜彝器,但也可以看到先民的生活物品、日用器具。我想起了2年前参观上海纺织博物馆的情形,一则是我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服饰文化很有兴趣,二则去这个馆参观,也是有私心偏好,这个馆也是我的一位朋友丁修勇先生做陈列部的艺术总监,也很想了解一下他对纺织与服饰民俗的理解。

上海纺织博物馆,当然以上海纺织业发展史和江南文化中的纺织史料陈列为主,但其展品远不局限在上海和江南地区,举凡中国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都在这个馆的罗列之中,给人一种比较开阔的认知。问我参观上海纺博最大的收获,还得从该馆陈列的一双绣花鞋说起——

上海纺织博物馆陈列的一双绣花鞋

绣鞋,俗称绣花鞋,是鞋子与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我国各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上古社会由母系社会转为父系社会后,便形成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历代女子一直传承着古老的绣花鞋技艺。在不盈方尺的鞋材上,女人们用手里的一针一线,鞋面的章法,鞋帮的铺陈,鞋口、鞋底的工艺饰条与滚条。应用彩色丝线从鞋头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垫上都绣上繁缛华丽的纹样。

一双双看似平凡的绣花鞋,其背后蕴涵的哲理与事理其实是非同寻常的。《荀子》一书赞扬过绣花针,说它不仅能在鞋上绣花,还能“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古代的女子,为了表达对爱情的忠贞,对幸福的追求,常常用一双双绣花鞋表现自己的才智和艺术魅力。能够绣一双绣花鞋的女子总是心灵手巧的,社会的认同大大推动了绣花鞋的制作与刺绣水平,中国人的歌谣里也流行着大量与绣花鞋有关的俚歌与传说,女子从自己的婚嫁喜日到孩子的满月周岁,从家人尊长的寿诞到为老人送终,凡是人生礼仪中的重要节点,女子都可以用绣花鞋来作为赠礼,可以说,绣花鞋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一双小小的绣鞋,实际上展示出中国人各个朝代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与时尚价值,展露无遗。

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展品,有不少给我们展示了宏伟与崇高,但生活里有一些与日常生活须臾难分的老物件,承载着人们的记忆,这个“小”也不容忽视,就像现在网络上流传一个词叫“小确幸”,意为微小而确实的幸福与满足,这个词汇很有意思,人生当有大情怀,但也有“小确幸”,我们固然要讴歌中国人的大传统、大智慧,但对于一般百姓,有个小确幸,也显得很美。

与此同理,我想到了当今的博物馆建设,许多新类型的博物馆出现了,博物馆的整体面貌和格局也大大改观。国家建设“高、大、上”的博物馆,固然很需要,但也不是建得越大越好,越多也好。作为地方、行业、社区,可以更多元地建设专题类的博物馆,乃至发展具有独特个性的民间专题类博物馆,我觉得,那些从“小历史”角度入手,关注“地方历史与文化”,关注“普通人故事”,还是很吸引人的。近年来各地涌现各种民俗博物馆,将许多城市记忆、地方历史、非遗物产、节日仪式、风土人情等民俗活动作为重要主题,就显示了民间智慧的巨大活力。

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瞬息万变,存储、媒介和互联网技术为博物馆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线上博物馆,延伸了博物馆的时间和空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也改变了“使用博物馆的方式”,博物馆与参观者的互动平台,通过收藏、整理、研究、陈列、展示和教育、传承与传播历史文化,大有可为。

博物馆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其所在社会的面貌。今年的“国家博物馆日”,借着一双绣花鞋说一点关于博物馆的感想,向这方面的专家请教。

本期图典发一组“绣花鞋”老照片,与大家分享。

清末的刺绣绣花鞋,精绣花鸟、金鱼等图案

晚清一位抱着孩子的满族妇女,身穿长及脚面的旗袍,外罩坎肩,脚上穿着一双绣花鞋

民国时期一位旗袍美女足上的绣花鞋

1937年 一位穿绣花鞋的小脚老太

民国时期的一组老式绣花鞋老照片

民国时期一位穿绣花鞋的女子

民国老照片坐在藤椅上的小宝宝也穿着绣花鞋

1950年代 云南一位穿绣花鞋朴实老太


      2019年5月18日于沪上五角场凝风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