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昵称14934981 2019-05-18

                            【文化讲坛】

  李清照: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婉约派代表,号易安,一生颠沛流离,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李清照作有两首《如梦令》这是其中之一,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浓睡'时如何知屋外'风雨'?)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读者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