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尼尼雕塑作品赏析

 板桥胡同37号 2019-05-18

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文艺复兴至十六世纪末开始消沉,尽管科学、人文的思想已逐渐浸润人心,但布鲁若还是在1600年被宗教裁判所活活烧死,哥白尼也被禁止言论,直到1822年,罗马教廷才承认“地球是绕着太阳转动的”。此前,十七世纪的意大利,教廷仍然强弩之末的用豪华的建筑和艺术粉饰着摇摇欲坠的古老权威;欧洲新兴贵族在巩固其权力的同时也不忘用重金聘请艺术人才,使他们的“君权”看起来有“神授”的样子。一种贵族的享乐主义艺术诞生了。

贝尼尼正是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同时受到罗马教廷和法国宫廷的欢迎,他以多面手的姿态左右逢迎着那些雇主们。他和米开朗基罗一样,既是雕刻家,也是建筑师,并且增建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但针对同样的题材,二者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

米开朗基罗《大卫》

贝尼尼《大卫》

前者表现的是大战前面对强敌泰然自若的英雄气概,后者展现的是即将采取行动前的身体姿态,扭曲的躯干、紧皱的双眉和律动的卷发无不体现着动人的情感。在气魄、雄伟和思想的深刻方面,贝尼尼无法与米开朗基罗相比,但在生动和神似方面,至少是无懈可击的。这个勤奋、活泼的艺术家,在不遗余力地获得雇主们的欢心。

《堕落的灵魂》

《受祝福的灵魂》

《路易十四胸像》

在贝尼尼心中,不同的艺术形式如建筑、雕刻、绘画之间,似乎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沉静如神的、内心戏很足雕刻艺术到了他手中,变得情感张扬,更“性化了。严守传统的艺术家们认为他破坏了各门艺术本身的规律和独特性,于是冠名以“巴洛克”,巴洛克本身就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艺术技巧的创新和美术作品的表现力上,巴洛克风格确实有很多创新,正如贝尼尼给维多利亚教堂创作的《圣苔列莎》:

这位笃信上帝的西班牙女尼,由于太过虔诚而产生幻觉,梦见代表上帝的天使把一支金箭插进她心房。圣苔列莎半倚半卧地睡在一片云朵上,一个顽皮的天使正举着金箭刺向她,两个人物身后有从天顶洒下的金色光芒,一种近乎于“特技”的处理方式,使得人物有浮在空中的感觉,也更近似于梦中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在圣苔列莎痛苦而又甜蜜的表情中,本来的神圣交感事件,似乎已变为尘世上的云雨之欢:

在圣女的日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我痛到大声呼叫了,可同时又觉得很甜蜜,这是医疗之痛而非肉体之痛,这是灵魂所受的上帝的甜蜜抚慰。贝尼尼显然认真研究过她的日记。这种过于真实的虔诚也同样体现在一位早期基督教圣人的话语里,圣杰罗姆在劝一位贵族少女皈依时,写信告诉她:做了修女就是嫁给了上帝,上帝就是她的新郎。并且和她的母亲说:您现在就是上帝的岳母了。

把雕塑和绘画结合在一起,并不是贝尼尼独创的,我国唐代的杨惠之就曾把雕塑人物和墙壁上的景物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塑壁”这种艺术形式。江苏直保圣寺中宋代的罗汉像据说保存着杨惠之的遗风:

十七世纪天主教的复辟势力虽然强大,但科学和艺术积累起来的成果却很难泯灭,尤其是一些异教艺术题材,已不像中世纪时受到严格抵制,甚至受到当世的欢迎。贝尼尼以罗马神话故事为题材的《阿波罗和达芙妮》,就是一件令人喜爱的作品:

神话中说:日神阿波罗爱上了河神的女儿达芙妮,可达芙妮拒绝爱情,为了逃避阿波罗的追逐,她在奔逃中变成一颗桂树。阿波罗眼看就要得逞,他的手已要将她搂住,他的气息已触及到她的头发,而达芙妮已筋疲力尽,于是绝望的喊道:父亲,救救我吧!我的美貌太吸引人了,把它毁了吧!话音未落,她柔软的肌肤箍上了一层薄薄的树皮,头发变成了树叶,两臂变成了树干,双脚变成了树根。后来,掌管文艺的阿波罗为了怀念变成桂树的姑娘,就将桂冠赏赐给诗人们。

在贝尼尼的作品中,达芙妮在呼喊奔跑中显出的温柔和惊恐,很惹人怜爱。同时,从少女变成桂树的微妙过渡,也显得自然、令人信服:

这件作品的杰出,因它既富有古典主义的典雅,也含有巴洛克艺术的热情,每个细节都处理的恰到好处。由于这个题材太过于受到艺术家的喜爱,因此历代不乏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