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参加吉安市“书香 让劳动者更美”活动回顾

 01一线 2019-05-18


五月十七日,吉安这片土地上,弥漫着一股书香气息。在吉安市城投望郡阁里,聚集了来自这片土地上各条战线上的优秀职工和热爱文学的职工代表们,市总工会、市文化艺术联合界联合会、市城投公司等单位的分管领导和市作协的作家老师等嘉宾应邀相聚,并参加了“职工书屋”授牌仪式。“书香 让劳动者更美”,这是按照《吉安市第二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进一步大力倡导“书香吉安”建设,引导全市广大职工好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由市总工会、市文化艺术联合界联合会、市城投公司联合举办的一次职工读书交流活动主题。

此次活动,市文联领导为勉励大家读书,揭示了职工读书会的意义。分享期间,由吉州区文联副主席秦宗梁先生分享了他的读书与工作的联系主题演讲,并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向大家推荐了3本书。场上的职工代表分享了文学作品创作与阅读经验,市作家协会部分代表为鼓励大家阅读与文学创作作了分享发言。

作为嘉宾代表,我也点名作了即兴发言。我接过秦宗梁先生分享的一个观点:“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法”阐述了我个人的看法。秦宗梁先生说他酷爱藏书,家藏万书。他是一个学校的语文老师,自诩不太懂哲学,然今天听他分享的观念中,大多都是哲学范畴的东西。有一个观点我比较认同,就是一个人读书要以开放的思想、空杯的心态,去寻找个人(我解释为生命)需要的东西,读书是一个人自己的事。但我对他提出的累死你的是工作方法不敢全部苟同。在我看来,工作方法固然对工作产生很大影响,但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心态。

我曾经在散文《劳动者永远年轻》和《劳动者之歌》以及诗歌《“五·一”劳动节赞歌》等的作品里分享过劳动者与劳作者的区别,认为对于工作而言,广泛来说是对于劳动而言,你把劳动当作自身需要,是主动而为之就是劳动者,反方,是逼迫而被动为之的就是劳作者。那些知行合一的人,比如庖丁解牛就是例证。还有诸多名家,比如,宋代白鹭洲书院培养出象文天祥等诸多人才的首任山长(现在称校长)欧阳子道先生、明代吉安阳明书院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先生,还有我我们的导师毛先生,他们都是履行知行合一的劳动者中的杰出代表,这是由他们的初衷和心态决定的,他们对劳动从不叫累,而是自觉的身体力行。

不忘今天的交流的“书香 让劳动者更美”这个主题,我谈了自己的感想体会和个人人事文学写作的经历。

书香,是何等闪光的字眼。苏轼有诗曰:“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在现代提倡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找回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更应找回自己。我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物质是健康的身体,意识是支撑你身体活动的精神身心。两者关系着彼此,成为你生命的共同体。生命的意义在于你对社会的影响远近。人最想满足的需求是什么?一是对世界的认识。二是自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三是通过自己的给予和付出,获得爱和尊重。

一个人是要新陈代谢的,因而,必定要有物质和精神作支撑,否则就要短命。一个人要追求向上,无非名利。名属于精神层面,对人的影响;利主要在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层面,对自然的影响。两方面的结合最终形成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活在世上,其实他是有目的(目标)的,当然无须人为设定,是自然打求。人要求生存,就必须求知、求本领,以此求交往、求同存异求平衡。求达观,你就能很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发挥你的影响,施展你的才华。

为了生存,你就首先必须要求知。人生原本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为塑造更完美的自己,待那时,即使青春不再,年华已逝,也终究会遇见最美的自己。中国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说明读书是一个人的终生需要。现代环境已经发展成不包含了学习、阅读、听讲和交流等等场合的载体东西。其次,你必须要求学会本领,以你的本领去创造社会财富,然后从中分享领取你要生存的一部分财富。为此,你应该将时间花在:1、锻炼和节食,维持健康的体魄。这并不仅是获得结果,而是一个较低程度的目标管理的实践活动。2、学习人性,体会愉悦。人的性格和行为特点,行为动力,决定了人的需求和价值判断,也影响到与人和谐相处的技能。3、个人价值体现。包括学习、工作(包括创造)和交往所需技能。比如文件写作,这是更轻易地获得自我价值,获取生存资源的基础,减少被生存的束缚。为此,还得让我们回到探讨读书人生意义这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当然,无论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终生学习或接受教育应该是人的天性,人的生活或事业离不开学习,学习(悟性)决定了人的能力。一个能力很强的人,能满足他人的需要,并借此确定自己的价值和存在。一个对人性和世界有着理性认识的人,能看透纷繁复杂事物表象后面的规律。然后,发挥本领作用,创造财富并分享财富。

既然读书是一个人的终生需要。那么我们要读什么书呢?又要怎样去读书?这些无非是困扰人们的话题。

首先,要明确方针或方向。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国学经典,当然,还有西方的富贵财富。浩瀚典籍,众多目是。读什么?怎样读?也是众说纷繁。有一点,我遵照导师毛先生说的,文艺,教育,我这引用到读书上,两个必须,一是读书必须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必须为生产劳动相结合。这就是读书方向。也是一个人终生修行的走向。毛先生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可以说是中西方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有目标和措施。比如,我想成为格律诗人,2018年,为了弥补本人写格律诗这方面知识的某些不足,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学完了当地诗词学会举办的上、下两个学期安排的诗词楹联写作课程。同时,做到学以致用,在当地期刊和其它文学刊物上发表了80余篇的诗词作品,终于在格律诗写作方面有些突破。

第三,要坚持,并从成效中不断积累自信。我在文学写作上,坚持缺什么学什么,从书本上学,从课堂中学,从网络中学,从实践中学,从各种场景交流中学,从中亲身体验各种文学形式与写作技巧,为业余创作一些东西打下基础。拿我成长的经历来说,我从小就热爱祖国文化和科学知识,小学在可有可无的教材时代,接触了一些国学经典教育,培养了文学兴趣。中学至高一下学期被迫分成理科文理学习时,我被分在了理科班学习。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感召下,我仍然没有放弃对文科课程的自学,直到大学,虽说学的是机械制造与设备自动化专业,但我的业余多半在城里各级图书馆,各大学校图书馆补充学习文科类学科的东西。一是受毛先生扎在北大图书馆读书产生的影响,二是向鲁迅先生学习,他学医,也从文。我则认为是一种文理科知识的合理补充。纵观世界巨匠大家,他们无不是集各种学科知识的大家。所谓开放接收,就是不能只盯一处,当然,要服从主次之分。我补充学习文科类知识,却从未忽视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而是两方结合,相益相长。为此,我在大学里参加过百科知识和文学知识方面的竞赛,并且都能取得较好成绩。参加工作后,在前后两个单位工作时,由于取得领导和同事的信任,总是被邀请写些东西,长期以往,写作便成为了习惯,从在报刊和杂志上发表新闻、散文、游记和诗词等,一点一滴积累了兴趣和自信。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因为酷爱读书,便加入了好书席殊等几个俱乐部,每年从中购买很多书籍来阅读。2000年以来,我开始并坚持了业余阅读和写作,并对创作产生了兴趣,因而,网络上有我创建的一个个博客空间。20176月,经推荐和邀请,我自费注册了一个公众号,官方限定个人公众号每天只能发一篇作品。为了珍惜这难得的资源,我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争取每天利用上这个指标,决不浪费这空间交流的机会。就这样,我自注册之日起至2018年年底,每天晚上坚持写作并发出了一篇作品。现在,我的公众号随着作品的增多,粉丝量也在日益增多。很多的朋友给我留言说,你是高产作家,每天坚持下来真不容易,问我是怎么做到的。我晚上写作,其实是为了安静心思,用以调理白天强于工科的头脑。我的这种毅力,得到了粉丝和众多文学同好者的普遍称赞。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期刊《文山艺苑》编委;20194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人生就这么长,生命中你种豆得豆,种瓜得瓜。只要你学习的方向对路,有目标理想和达到理想的举措,特别是能坚持理想信念,又能做到创作不懈,便能积累创作经验与自信,相信大家就一定会走向成功之道!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内容、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