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最冤师生,因为名字躺枪,被讽刺了千年

 田牧 2019-05-19

唐朝最冤师生,因为名字躺枪,被讽刺了千年

2019年05月17日 18:43:02
来源:汉周读书

0人参与0评论

null

唐 阎立本《十八学士图》

宋朝学者钱易著作《南部新书》记载:

“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京城长安举行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叫崔沆。

崔沆在评卷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叫崔瀣的考生,觉得他的文章写得很不错,于是就把他录取了。

到了发榜的日子,崔瀣发现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

按照当时的惯例,被录取的考生均为主考的门生,应当去拜访主考官——座主,感谢恩师。

null

周文将《十八学士图》局部

无巧不成书,崔瀣拜谢崔沆,两人同姓,师生二人的名字又和“沆瀣”一词(“沆”为水气,“瀣”为露水,合起来的意思即夜间的水雾。)相同。

于是不嫌热闹的人便传出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认为崔沆有作弊的嫌疑。

这便是成语“沆瀣一气”的出处。

意思是崔沆、崔瀣两个人像夜间的水雾一样结合在一起,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彼此契合在一起。

含有贬义。

而在没有这个唐朝段子之前,“沆瀣”一词本身并没有贬义。

《楚辞》“远游篇”中就有诗云:

“餐六气而饮沆瀣”。

东汉文学家王逸为《楚辞》作注时解释说:

“沆瀣,夜半气也。”

古人认为夏日夜间水气凝结的露水,是上天赐予的甘露琼浆,长期饮用可以长生不老。

《汉书》也有类似的记载:

“呼吸沆瀣兮餐朝霞。”

null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局部

说的是司马相如享用“沆瀣”的方法很另类——呼吸,大概是水气尚未凝结时,走进山林天然氧吧,尽享呼吸的快乐。

“沆瀣”加上“一气”,就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不过也有贬词褒用的。

如清代思想家王韬在《淞隐漫录》一书中使用“沆瀣一气”:“流离之中,惟以杜子美、李义山两集相随,故发为歌吟,抑塞磊落,感慨苍凉,与草堂翁沆瀣一气。”

说的是有个叫庄奋鹏的人,在流亡时期,只携带着杜甫、李义山的诗歌集,经常吟诵,直抒胸臆,他和草堂翁杜甫等人是沆瀣一气,志趣相投的人。

但现代人行文使用成语“沆瀣一气”,大多为贬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