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交大火了!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

 老黄说史 2022-04-15

上海交大火了!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成语“沆瀣一气”:褒义还是贬义?

  

近年来,高校躺枪的事时有发生,比如北大校长的鸿鹄之志。这两天,上海交大的一则网文,又酿成网友们相互逗乐的盛宴大餐。网文出自“上海交大自动化”的《我们的抗疫手记 校友篇》。其导语为:

在交大的抗疫工作中,不仅有着全校师生沆瀣一气、团结向前,还有着无数的校友们为交大捐赠物资、默默奉献……

  

正是导语中的“沆瀣一气”,引发了网友们的激辩。有网友认为,“沆瀣一气可以做褒义词使用,要看使用环境,只是当下贬义使用居多而已”,有网友认为这纯属褒义词误用,更有贴心网友调侃:“理工男,没办法。我常理屈词穷,所以后来就闭嘴了。

那么,沆瀣一气到底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呢?我们得先弄清楚这个成语的来历。

其实,沆瀣一气最早是源自一句玩笑,说的是唐代“崔沆放崔瀣榜”故事。古人参加科举考试,最后录取人的名字要写在一张榜上帖在墙上,崔沆放崔瀣榜,意思就是崔沆录取了崔瀣,令其榜上有名。

崔沆是唐代宰相崔铉之子,自己的官运也不错,历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乾符二年(875年)任主考官。在那届考生中,有个名叫崔瀣的,颇有才学,文章写得不错。崔沆从众多考生的试卷中发现了崔瀣,对他的文章大为赞赏,果断录取了。

依当时的惯例,考中者对主考官要执弟子礼,科举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参加殿试被皇帝亲试录取的,称“天子门生”)。

崔瀣高中进士后,肯定要以门生的身份,郑重其事地前去拜谒“恩师”崔沆。因为两人同姓,加之他们名字中的“沆瀣”在当时也是个人人熟悉的固定语,所以,就有卖弄才学的好事者编了句“流行语”:“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那么,沆瀣一气是什么意思呢?这得要先普及一下沆瀣一词的本意。

“沆瀣”(读作hàngxiè)一词现在很少被单独用到,但是,在古代却是个常用词,系指夜间的水气、露水,旧谓仙人所饮。比如屈原的《楚辞·远游》中就有“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之语,王逸注云:“《凌阳子明经》言:春食朝霞……冬饮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气也。”

屈原的那句诗,可译为:“吞食六精之气而啜饮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

其后,“沆瀣”又成为纯美甘露、珍贵饮料的代称。比如,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大人赋》中的“呼吸沆瀣兮餐朝霞”,近代文人谭作民的《噩梦》诗中的“餐沙棠,饮沆瀣,幽途神房上清界”……等等,均是。

沆瀣在古代文人笔下,是个常用词,只是,近代才从书面用语淡出的。

唐人口中的“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本来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含贬义,崔沆、崔瀣也不存在营私舞弊的情况,所以,沆瀣一气在当时是个非常中性的词。

这件事最早记载于宋代钱易的《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在古代,拿姓名或职业开玩笑或卖弄学问的事,并不少见。钱易的《南部新书》中,还记载了另一则与姓名有关的故事:

“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权。有戏之曰:'座主(唐宋时,进士称其主试官为座主,明清时期,举人、进士用称其本科主考官为座主,或称师座,或总裁官)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南部新书·戊集》)

说的是唐代宰相杜审权在主持贡举时,录取了一个名叫卢处权的考生,因为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权”字,所以,被时人戏称为“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权”。

人性中有个不可回避的弱点,那就是总爱以恶意去猜度他人、他事,通俗地说,就是见不得别人好。所以,当崔瀣步入仕途,并不断顺利升职后,他的录取之路才遭到他人质疑,肯定因为与主考同姓的关系,才被照顾录取的,于是,“沆瀣一气”又有了新的说法,暗指他们俩有私人关系。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无瓜葛,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传扬日久,“沆瀣一气”就这样从玩笑话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

如今,“沆瀣一气”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用于人或其集体、组织,泛指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妥妥的贬义词,它的近义词有同流合污、狼狈为奸、串通一气、蛇鼠一窝、一丘之貉……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