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后顽疾,冉雪峰60日治愈

 巴甸小溪 2019-05-19

冉雪峰出生于晚清,从出生地巫山到武昌、汉口,再到万县、重庆和北京,颠沛流离,饱尝生活的艰辛,但冉老是坚强的、上进的,也是幸运者和成功者。他一生学习、应用和弘扬中医,救民疾苦,奉献出了他毕生的精力。

冉氏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一融三合”。一融,即伤寒与温病“整个会通”,三合,即哲学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所撰《大同生理学》等著作,即蕴含着“中西结合”涵义,其勇于革新之精神令人钦佩。

又主张理论与实践结合,称脱离实践的空头理论家为“伪医”,没有理论修养的为“医匠”,要求“坐而言,起而行”,“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强调重视病人精神状态,尝谓“医人”比治病”更重要。

今从《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冉雪峰》中摘取眩晕医案一则,患者经冉老治疗后,顽疾竟然痊愈,并能重新登台演出。

病案

汉口剧界余某。 

初诊:前当60岁时,曾患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唯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息),痰声辘辘,神识半昏,时或晕瞀, 食不易下,非难吞即自落下。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延予诊治。脉乍密乍疏,弦劲中带滞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然气来犹盛,未成痼疾,病犹可愈。 

诊断:中风后遗症。 

辨证:风痰上扰。 

治法:镇敛浮越,平戢孤亢(息未息之风),即可暂免急骤变化,再商办法。 

方剂:自拟方。

 药物:白薇、百合各三钱,龙骨、牡蛎各四钱,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三钱,寒水石、滑石各六钱,大黄一钱五分,生铁落末三钱,竹沥、荆沥各五钱,二沥冲服。

二诊:一星期略安,得大便一次,原方减大黄为一钱,加琥珀末五分,怀牛膝四钱。 

三诊:又一星期渐佳,大便二次,面赤气粗,痰壅神昏等象锐减,手足能动, 勉能起坐。原方去大黄、生铁落,加鲜生地一两,山茱萸肉三钱。约两星期,病愈大半,后于前方去寒水石、滑石、荆沥,时加菖蒲、泽兰、甘松、橘络、青木香等,前后约60日,痊愈。 

按语:冉老认为此病乃《素问》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病者年逾花甲,春秋已高,献身文艺界,无暇休息,平时血压即高,工作又忙,烦劳则张,平衡失驭,风阳上冒,激荡不宁,均是促成此病的暴发因素。且病逾百日,犹复面赤气粗,气血上并,冲激未已,病之坏处在此。

一诊以白薇、百合宁脑安神,诸石药重镇敛浮越、平孤亢,大黄通腑降气, 

二沥豁痰开窍。二诊稍安后,加琥珀、牛膝加强引血下行。

三诊诸症大减,以大剂生地润液沃燥,山茱萸固肾敛浮。诸症较平,即开始予以活血通络散结,豁痰醒气,有法有度,用药精当,余氏得以恢复而登台献唱,遂成就杏林一段佳话。 

冉老认为眩晕之病机有虚实两端,实者为外感、气郁或气火郁滞、气火上逆、痰浊痹阻,虚者为血虚不养、血虚气滞、阴虚阳亢、心肾不交。

在辨治原则上,外感所致者,宜针对具体病邪予清风彻热、涤暑清风等;肝失条达,气机郁 滞,郁而化火者,宜解郁散结、醒气透络;气火上冲,心脑不宁,痹阻络脉者,宜清脑宁心、清脑通络、清脑利膈以畅其经隧,并镇逆潜阳、息风止眩;痰浊痹阻者,以豁痰利窍;阴血不养,清气不升者,宜养血调气、柔畅经隧、柔筋开痹; 阴虚阳亢者,宜益阴敛阳、戢敛浮越;心肾不交者,宜固肾宁心、下引下泄。

所用药性上,注意甘凉以濡,镇纳以安,芳香醒豁以利之。 

本医案及按语摘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冉雪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