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点评水浒传时,金圣叹说的“嚼杨木”是什么?原来古人很聪明

 潇潇雨ekg9m5f4 2019-05-19

《浅说水浒》第071期(文/焦目)

在明末才子金圣叹眼中,古代有六本著作写的雅驯、透脱和精妙,堪称奇书、才子书。这六本书分别是《史记》《离骚》《庄子》《杜诗》《水浒传》和《西厢记》,他还因此提出“六才子书”的概念。如果有兴趣或者想研究文学,一定要看看金圣叹点评的这几本。

金圣叹对《水浒传》一书的点评,相当到位。他说书中的鲁达、李逵、林冲、吴用等人是上上人物,刻画得十分细腻;卢俊义、史进等人则是上中人物,至于石秀等,则是中下人物了。他说出了施耐庵的许多写作手法,分析了书中许多精彩的情节,同样是淫妇,潘巧云、潘金莲与阎婆惜不一样;同样是打虎,武松与李逵也不一样。

在水浒的点评自序中,金圣叹提到了“嚼杨木”。

用违其时,事易尽也。朝日初出,苍苍凉凉,澡头面,裹巾帻,进盘飧,嚼杨木。诸事甫毕,起问可中?中已久矣!中前如此,中后可知。——《水浒传》自序

大概是说,人生万事都有节奏,如果违背事情的“时令”,就不应再做。就好像一天之事,先要洗澡,然后吃饭等,若是磨磨唧唧,过了时间才想起来去做,那就晚了。之前会磨叽,之后也一样,所以,三十岁之前没结婚,以后就别结婚了;四十岁之前没做官,以后也别做官了。

金圣叹这话说的太绝对,历史上,三十岁后结婚,四十岁后做官的名人不在少数。不过,这里提到的“嚼杨木”是怎么一回事呢?

看这段话,你会发现,“嚼杨木”是在“进盘飧”之后,说明是吃完饭后做的事。饭后会做什么,莫非是漱口?对了,可以这么理解,但严格来说是“刷牙”。

古人很早就发现,牙齿不注意清洁会出问题,甲骨文中就有“龋齿”的形象。最直接的一点是,如果吃饭后不漱口,会有口气,说重了就是口臭。口臭很影响社交,唐朝一些官员为了给皇帝好印象,还常常买花茶喝,以去除口臭。

甲骨文中“龋”形象(来源网络)

古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各个时期不一样。

先秦时期,人们会有盐水来漱口,《礼记》中就记有“鸡初鸣,咸盥漱”。当然,可以用来漱口的,不止盐水,酒水、茶水也都可以。除了漱口之外,古人还用盐擦牙,操作也很简单,用手指沾着盐擦擦牙齿就行。敦煌墙壁上,也有这样的绘画。

敦煌壁画中的刷牙

除此之外,最多的方法是“嚼杨木”。

“焦阳木”是从印度传来的,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中说到过,不过他翻译是出了点小错,把“佛齿木树”译成了“杨柳木”。其操作也很简单,将泡发的杨木一端放在嘴里嚼,一头嚼松软后,就用来刷牙,跟现在的牙刷一个原理。

可能是因为中国杨柳树多,再加上用杨柳木做的刷牙工具,易于剔除垢秽,有“祛风、消肿和止痛”的作用,所以这种方法备受欢迎。即便唐朝后来出现了牙刷,但直到宋朝,依然有很多人“嚼杨木”。这么看来,古人真的很聪明啊

当然,宋朝以后,牙刷(当时叫刷牙或者刷牙子)已经很普及,元明之后,古人刷牙与今天几乎一样,所以后来用“嚼杨木”来刷牙去口气的方法,逐渐消失了。到清朝时,已经有人不知道什么叫“嚼杨木”了。清代文人程穆衡,他在给水浒写注略时,就有人问他这个问题。为此,他还特意把“嚼杨木”单列出来解释。

不过,在印度一些偏僻的农村,牙刷没普及到,一些人还是会嚼齿木来刷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