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次迁都的历史,都城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中心,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进行都城的迁移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历史上很多帝王决定进行都城的迁移时要么会引起群臣反对,要么就会惹起民怨,所以帝王在决定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多都是慎之又慎,出于多种考量。 提到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迁都,肯定会提到明朝。明朝的迁都是朱棣发起的,而这次的迁都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因为明朝一开始建立的时候,朱元璋想要把都城搬到北方,所以他设立了两个京城,一个在汴梁称北京,一个在金陵称南京。 后来他又把自己的故乡凤阳设为中都,想要把重心从江南移到这里,但是很可惜的是汴梁和凤阳都饱受战乱的侵袭,破败不堪,实在不能当做都城,只能把南京定为京师。 而我们后来所知道的北京当时称作幽州,它靠近当时大明王朝的边界,时不时就会收到周围一些游牧民族的侵扰,相比于富庶的南京实在是有点上不得台面。但是此处却一直都是中原人抵御外来部落侵袭的屏障,而这里也曾经是元朝的故都,曾经繁华一时,海运和陆运相当发达,很可惜的是后来遭受了战乱的影响而变得冷清。 当年元朝成立之后,为了更好地管理天下,同时又不能远离自己的老窝,所以就将都城设在了这里。后来朱元璋攻打天下的时候,铲除兼并了陈友谅等人的势力,有了可以和元朝抗衡的能力之后就在南京自立为王了,而后开始向北讨伐,派了大将去攻克北京,后来把元人都赶出了中原,而大都则被改名为北平,意思就是平定了北方。 朱元璋称帝之后就挨着论功行赏,广封诸侯。而朱棣被封为燕王,而北平则成为了他的封地,也叫做燕地。当时这里虽然在军事上非常重要,但是地方偏远冷清,远远比不上南京。 大概从唐之后,这南方的发展速度就开始隐隐超过了北方,慢慢地成为了全国的重心,再加上本身的地位位置就非常优越,所以很多王朝都选择把都城定在这里,但是当时到了明朝,北方也有了大片的领土,如果想要更好地统治,把都城迁移到北方也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从朱元璋那时候起,就有了这个打算,当时他想要迁都到凤阳或者汴梁,但是这两处实在太过破败,担不起都城之责。 削藩这件事牵扯到很多人的利益,朱棣也牵扯在其中,而且他曾经以为自己的兄长去世了,这皇位怎么也会在他们这些兄弟里面挑选一个,而自己又很有能力,没想到却被一个黄毛小儿给夺了去,本就心有不满,再加上这小儿一上位就想削藩,更是火上浇油,这下也刚好给了朱棣一个造反的机会,于是他从燕地南下,征讨新帝,后来成功地拿到了皇位。 他上位之后,就开始着手迁都事宜,他没有选择西安,而是选择了自己的封地。 西安在历史上曾是很多王朝的都城,一方面这里农耕条件比较好,另外也因为当时饱受北方游牧民族以及西域人的侵扰,都城定在此处也能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但是等到了明朝时,国家面临最大的问题不在西北,而在东北,所以定在北平位置会更好一些。 而且北平靠近东北,能够更好地防守,要知道如果定都南京,真的出现战事了,单是调兵一事就很成问题。一方面既要,留兵在南京驻守,另一方面还要在北平安置重兵,这样两地都安置大量军队,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但是如果直接定都于北平,这些问题就能够全部迎刃而解了。 朱棣本身性子多疑,不放心把大量兵力交给别人,于是选择自己亲自上场,而且当时他掌管的军队战斗力已经有下滑的迹象了蒙古那边曾经几次反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在北平多安置一些兵力,当时再加上一些可用大将接连去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拿的出手的大将能够阻挡蒙古人,当朱棣带着大批精锐南下的时候,蒙古人趁机发动了好几次侵扰,为了挽救北平这边的颓势,朱棣上位之后自然要重新做出一些调整。 除了这些政治军事原因之外,朱棣迁都也是存着一些私心的,毕竟这皇位是夺了自己侄子的,而且南京是朱允汶的地盘,免不了会有一些忠心的旧臣看不惯他,自从朱棣登基之后,就遭遇了好几次的刺杀,实在是运气好,能够化险为夷,但是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 所以朱棣一边培养得力的护卫,一边准备迁都,而北平作为自己的封地,那里大部分都是自己信任的人,再加上这里也能更好地对全国进行管理控制,所以他力排众议,决定把都城迁到那里。 这之后,北京就成为了明清两代的都城,同时也推动了北方生产和人口的恢复,而南京虽然仍是都城,但是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则日益下降,慢慢成为了一个大臣养老的好去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