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最好的形态是怎样的?

 柳云城 2019-05-19

怎么处理与长辈的关系,绝对是个大难题。

没结婚的,年纪到了二十多就能遭到父母的嫌弃。

许多朋友想必都有这么一个切身体会——外出归家前一两天,父母那真是高兴,毕竟多时不见的宝贝回家了。但是,只要超过五天,那么我们那么大的一个人杵在家里,绝对是被嫌弃的。

我们爱出门闲逛,他们说我们不务正业,整天想着玩。多大岁数了?

我们爱宅在家里,他们说我们蠢笨不通世故,也不知道去跟同学朋友联系。多大个人了?

到了此时,我们许多时候简直要怀疑,自己就是他们从河边捡回来的娃。

这还是比较年轻的,受到的嫌弃要少一些。要是到了二十八九、三十而立,在家待到三天,就能遭到父母的嫌弃。

他们说得最具伤害力的一句话是什么?——“你以为你还青春年少呢!”

当听到这话时,真恨不得掘个洞把自己埋起来,自己好疗伤。

可是,即便他们对我们嫌弃满满,我们也知道他们不过是爱子心切,担忧我们,却不知怎么表达,也不知怎么去教导我们罢了。关系这么别扭,真是中国特色。

但是,这样的关系还算是好的,因为他们真切是关心着我们。有一些父母却是只关心钱财,不关心子女的生活现状的。也有一些子女对年迈父母不闻不问,推卸赡养责任的。

所以,该怎么去处理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原则是非常的合理的。那就是“父慈子孝”。

这怎么理解?

一,父母慈爱,同样的,作为回报,子女也要孝顺;二,子女孝顺,反过来,父母就不能作妖,也要关心爱护生活不易的子女。

综合起来就是:父母慈爱,子女孝顺,一家和乐。

有的父母,一生没有什么大出息,就是在家里种田的。可他们即便六十多七十岁,照样撑着种菜种地,就是为了给在城里工作的儿女多种些粮食,给他们减轻负担。也从来不说自己的辛苦。

曾经的一个远方亲戚,他的儿子在城里工作了,为了给儿子买房,老父亲把家里的积蓄都从信用社里取出来,然后用一个破旧的麻包袋装着,坐着火车去找儿子。把钱给了儿子后,没住几天又回老家了。别人问他怎么不多住,他说在那里住着麻烦儿子,还让儿子多花生活费。不如他回老家来,多省钱。

那时还是九几年,一块钱都很值钱,一辈子都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自然心疼儿子在城市里立足难,那可是买根葱都要钱的啊。

他的儿子,也很孝顺。拿了老父的老本,又愧疚又感动,又在城里打拼几年,后来就磨着父母,把他们都接到城里。即便在城里住一段时间,村里一段时间,这样也能让他安心。其实,他这般做,何止是他安心?他父母也安心。儿子用行动表示孝顺,他们就不怕老来无依靠。他们年纪大了,见多了嫌弃老父老母的人呢。

这就是父慈子孝的范例。

 “父慈子孝”反过来理解是怎样的?

父母不慈爱,祸害自己的,那么自己就要坚持距离感,给他们足够的生活费,尽到子女的义务即可;子不孝,父母就要远离他,总好过受他的气。

一句话,付出与获得要相对持平才不会让亲情破碎。

有那么一个真实的故事。父母冷漠,儿子重病都不舍得出钱给他治病,说生死在天。还是邻居送他就医。后来一直只是给生活费,其余的就没有了。

曾经新闻上,见过一些子女不给赡养费,推三阻四,父母把他们告上法庭。最后的结局只剩下存折上的来往了。对于被伤透心的老人来说,身体上不受伤害了,不受后背的谩骂嘲讽,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故此,家庭中,父母与儿女最理想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体谅,父慈子也孝。不能只是单单要求一方付出,另一方只是接受的。因为父不慈,子却极为孝顺,那可能会伤害到小家;子不孝,父母慈,那就可能让老人老年无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