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作为地理区划,基本上历代皆有。但大小不一。道作为军政机构,不断调整,所以道之名同,而长官多不相同。前边说汉代、唐代的道,可以推断,后代有不少县级“道”,所谓某道县,往往与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历代有增减,有变化。而分工协作天下这几个道,可以是中央监察区,可以是军事基地,可以是军政管理区。 宋金辽元,各有其“道”。不一一说。下面说的是明清时的道。 元代于于各地分置行省,又置宣慰司,一般宣慰司就叫某某道宣慰司。明代因之,或改为府。当时的道相当于或略小于现代的省。各道都有都察院、提刑按察司等,或者说,因设都察院而分道,因设提刑按察司南昌分道。 二十九年,改置按察分司为四十一道。 直隶六:曰淮西道,曰淮东道,曰苏松道,曰建安徽宁道,曰常镇道,曰京畿道。 浙江二:曰浙东道,曰浙西道, 四川三:曰川东道,曰川西道,曰黔南道。 山东三:曰济南道、曰海右道,曰辽海东宁道。 河南二:曰河南道,曰河北道。 北平二:曰燕南道,曰燕北道。 陕西五:曰关内道,曰关南道,曰河西道,曰陇右道,曰西宁道。 山西三:曰冀宁道,曰冀北道,曰河东道。 江西三:曰岭北道,曰两江道,曰湖东道, 广东三:曰岭南道,曰海南道,曰海北道。 广西三:曰桂林苍梧道,曰左江道,曰右江道。 福建二:曰建宁道,曰福宁道。 湖广四:曰武昌道,曰荆南道,曰湖南道,曰湖北道。 后置云南、交趾、贵州等按察司。有扩大,也有整合。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道在政治成分还很复杂,有分巡道,即全国分成若干道分别巡查。一般属于都察院观察使之副使。有分守道,即全国分成若干道,“分守”。一般属于布政使之副使。有兵备道,即全国分成若干道驻兵备战。此外还因地设立河道、盐道、抚民道等等。所以明代说道员,常常司道、科道并称,他们都中央派向地方的巡查监察员。 清代沿用明代的制度,设都察院,把全国分为若干道,每道有监察御史。也有分守与分巡的说法,一般上是分巡道。后来渐渐变成一级行政机构,长官即道员,俗称道台。也叫观察使,简称观察。一般来说,是比省之巡抚低而比府州长官高的一级。 此外的盐道、粮道等,也称道员,但相对属于专门性的部门官员,比道台权力小而地位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