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魅力扬州【游记散文】

 黄盟工作室 2019-05-19


一、扬州之瘦西湖篇

诗舫春季湖上走
画卷怪异人欲求
瘦马婷婷神情幽
西湖粼粼天下秀
湖中脉脉有清流
人间色色无忧愁
文章赞颂史可法
古道抨击辫子头
扬州古城名声留
州存美景楼外楼
——
作者黄盟

这是笔者写出了一首藏头诗。笔者仅用十个字,将扬州的城市神韵涵盖之,这十个字就是: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扬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文化古城,钟灵毓秀之地吸引了古往今来的众多文人雅士来此。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文化人聚集于在扬州:云集寻胜,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创作书画。正是因为如此原因,所以就有了扬州的书法和国画艺术驰名天下,就有了扬州八怪的艺术大旗长久地高高飘扬。扬州的传统工艺美术,戏曲曲艺和园林造型艺术等,更是精彩纷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魅力之扬州,一起感悟扬州之风物。 
魅力之扬州,已经有二千五百年的建城历史。春秋之末,吴王夫差开筑邗城,始开扬州城市建设之先河。后来,隋代大运河之开凿,链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使扬州一跃而成为中国的南北水路交通枢纽。唐代,这是扬州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扬州,是一个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深情地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由此可见,当时,在烟花三月去扬州游览,是多麽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一件事。其后,扬州屡遭兵燹,历经兴兴废废。但是,扬州,总是能够衰而复兴。所以,有诗人至此而歌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前万木春。这诗句。既是对于扬州遭兵燹的愤慨,也是对于扬州复兴的由衷赞叹。扬州,在明清之时,成为两淮盐运漕运中心,成为万商云集的东南一大都会。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南巡,多次临幸扬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扬州在清乾隆年间,经济及文化达到鼎盛时期,四方名士与社会精英纷纷汇聚于此。今日之扬州,自然风光依旧,文化发达依旧,美食荟萃依旧,这里依旧是一块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今天,我们走进扬州,我们要亲自感悟扬州的秀美风光,领略扬州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享受扬州的诱人美食。
今天,我们走向瘦西湖,我们走向这一片美丽的湖园林之中,我们融入艺术美与自然美和谐统一之中。
我们乘坐扬州画舫,缓缓地行驶在瘦西湖的水面上。我们放眼湖上美景,正所谓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之两岸,俨然犹如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 
  有人说:天下西湖,三十有六,中国的城市之中,城中有湖的不计其数,笔者在此不再赘述。笔者以为,中国所有的城中之湖,惟扬州的瘦西湖,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于其他诸湖。我们看到,一泓曲水宛如锦带,如飘如拂,时放时收,较之杭州的西湖,则别有一种清瘦的神韵。清代钱塘诗人汪沆有诗云: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正是由于此湖之小巧玲珑,被世人称之为:瘦西湖
  我们乘坐的扬州画舫缓缓地行进在瘦西湖的水面上,我们在倾听年轻女导游给我们解读瘦西湖。年轻的女导游说,瘦西湖的特点是清瘦狭长,水面长约4km宽不及100m。这里原是一片纵横交错的河流,经过多次经营与沟通,运用中国南方传统造园艺术,因地制宜地建造了很多风景建筑。瘦西湖从乾隆御码头开始,沿湖过冶春、绿杨村、红园、西园曲水,经大虹桥、长堤春柳,至徐园、小金山、钓鱼台、莲性寺、白塔、凫庄、五亭桥等,再向北至蜀岗平山堂、观音山止。湖长十余里,犹如一幅山水画卷,既有天然景色,又有扬州独特风格的园林,是国内著名的风景区之一。 
  有人说过,瘦西湖园林以自然风光旖旎多姿著称于世。四时八节,风晨月夕,使瘦西湖幻化出无穷的天然之趣。丰富的历史文化,使瘦西湖如醇厚的佳酿,常看常新,品味其中,回味无穷。瘦西湖的白塔晴云,石壁流淙、春流画舫、万松叠翠、二十四桥景区等景点,俨然一幅天然而成的国画长卷。瘦西湖的景点经多年修建,变得格外妩媚多姿。我们正在荡舟湖上,沿岸之美景纷至沓来,让人应接不暇,心驰神往。
我们的画舫缓缓地行驶在瘦西湖的水面之上。此时,我们突然地看到了虹桥,这是一个美丽的景点。对于虹桥,有一首词赞曰: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萧,处处驻兰桡。这里就是扬州瘦西湖有名气的虹桥。虹桥景色优美,曾吸引了众多的文人雅士在此指点江山,切磋诗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和动人的故事。清代学者王渔洋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赞美诗曰: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应太匆匆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是一位古典美人,是虹桥揭开了她的红盖头。就让我们从虹桥开始,领略这两堤花柳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美景吧。
 画舫继续前行。此时此刻,我们的画舫已经来到了深入湖心的钓鱼台。这里,原来是演奏丝竹乐器的地方。为何人们将这里称之为钓鱼台呢?这里有一段美妙的故事。相传当年的乾隆皇帝游逛到这里,不知怎么的,万岁爷就来了钓鱼的兴趣。于是,立即有人给乾隆送上了钓鱼杆。可是瘦西湖里的鱼却偏偏不听话,平日里一呼百应的乾隆皇帝钓了半天,就是没有一条鱼上钩。看到此景,陪同的乾隆的扬州盐商着急了,当即悄悄选了几个水性好的水手带着活鱼潜到水下。举着荷叶,靠荷茎来换气。上面的乾隆鱼杆一落,下面的活龙鱼就被挂上了钩。这下乾隆爷自然是龙心大悦。于是,此处由此而得名曰:钓鱼台 
  在中国,以钓鱼台命名的景点非常多,但是,扬州的钓鱼台却是众多钓台中体量最小,也是极富特色的一座。它是中国名亭建筑的典范,是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代表作品。站在钓鱼台斜角 60 度,你可以在北边的圆洞中看到五亭桥横卧波光:而南边的椭圆形洞中则正好可以看到巍巍白塔。这一景象一彩一素,一横一卧,真是堪称绝妙。那洞中借景的画面正好对应了三星拱照的名称。
我们的画舫继续在瘦西湖的水面上前行。现在,我们正在游览了小金山景区。从这儿可以看到瘦西湖的主湖区。那远近高低错落有致的亭台树木,使瘦西湖的水面显得开阔而深远,宛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山水画。 
  小金山是瘦西湖中最大的岛屿,也是湖上建筑最密集的地方。风亭、吹台、琴室、木樨书屋、棋室、月观,全都集中在这里。据说,小金山原名长春岭,是清代乾隆年间建造的。当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坐船直接到达平山堂,便开挖莲花梗新河。小金山就是用挖出的泥土堆积而成的。
我们的画舫继续前行。我们看到了扬州白塔。年轻的女导游给我们讲起扬州白塔的传说故事。相传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时坐船游览瘦西湖。乾隆从水上看到五亭桥一带的景色,不由遗憾的说: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这里看起来和北海的琼岛春荫就很相似。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后来,财大气粗的扬州盐商,当即花了十万两银子,从太监手中买来了北海白塔的图样,连夜用白色的盐包堆成了一座白塔。这就是在扬州流传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我们看到,扬州的白塔高高矗立,白塔的下面是束腰须弥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龛,龛内雕刻着十二生肖像。扬州白塔和北京北海白塔的不同之处在于,北海白塔厚重稳健,而扬州白塔则比例匀称,婷婷玉立。扬州白塔和身边的五亭桥相映成趣,十分和谐。白塔晴云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我们站在奇峰壁立的石刻白塔晴云之畔,从此向南望去,只见蔚蓝色的天空中,白云飘荡,喇嘛塔耸立云表,塔顶金光闪闪,蔚为大观。
 如果把瘦西湖比做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么,五亭桥就是少女身上那条华美的腰带。五亭桥不但是瘦西湖的标志,也是扬州城的象征。它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至今已有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五亭桥上建有极富南方特色的五座风亭,挺拔秀丽的风亭就象五朵冉冉出水的莲花。亭上有宝顶,亭内绘有天花,亭外挂着风铃。五亭桥的桥墩由 12 大块青石砌成,形成厚重有力的字型桥基。清秀的桥身和沉雄的桥基,两者为什么能配置得如此和谐呢?答案就在桥洞。五亭桥的桥身由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卷洞组成。空灵的拱顶卷洞配上敦实的桥基,桥基在直线配上桥洞的曲线,加上自然流畅的比例,就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难怪中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评价: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芦沟桥,最具艺术美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
  《望江南百调》中提到: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影,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萧。如果乘船从桥下穿过,我们可以数出五亭桥一共有着 15 个桥洞。这 15 个桥洞,洞洞相连,洞洞相通。《扬州画舫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
  站在五亭桥上向东看,远处的湖光水色就是一副典型的江南山水图景。而桥东面这座四面环水的建筑,叫做凫庄。凫庄建于 1921 年,因为形状类似浮于水面的野鸭而得名。它的整体建筑紧凑得体,有效地烘托映衬了五亭桥和白塔,成为瘦西湖上不可缺少的一处点缀。
我们的画舫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了二十四桥景区。二十四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二十四桥横跨瘦西湖东西两岸,为单孔拱形桥。其桥身高耸,上围汉白玉桥栏,人站在桥上,有一种凌空欲飞的感觉,十分有趣。关于二十四桥之名的由来还有不少的争议。通常的说法有三种。其一,指的是一座桥。其二,是指扬州有二十四座桥。其三,是一个概数,谓扬州的桥多之意。关于二十四桥到底指那座桥,至今众说纷纭。不如我们丢开那些烦琐的考证,来细细的品味杜牧诗句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意境吧。清代人刘大观说过: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由此可见,扬州的瘦西湖园林是名振天下的。


二、扬州之乾隆南巡篇
笔者以为:乾隆六次南巡与扬州有极其密切的联系,有诗为证曰:
乾康盛世扬州兴
隆帝潇洒天下平
南巡六番靡春风
巡视江都运河通 ”
——
作者黄盟
说起扬州御道,我们就自然地想起乾隆皇帝六巡江南的故事。在当时,乾隆皇帝下江南,扬州乃必经之地。所以史书云:扬州御道,自北桥始。” 乾隆皇帝六巡江南,分别是在下述年份:
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1751年。辛丑年即乾隆十六年
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1757年。丁丑年即乾隆二十二年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1762年。壬午年即乾隆二十七年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1765年。乙酉年即乾隆三十年
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1780年。庚子年即乾隆四十五年
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1783年。甲辰年即乾隆四十九年
南巡盛典》一书详细地记录了乾隆皇帝南巡的史料。 《南巡盛典》,一百二十卷,清高晋等纂,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刻进呈本。本书为一部享誉中外的典礼文献,其中河防、阅武、名胜三部分各附图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名胜部分自河北卢沟桥起,至浙江绍兴兰亭,附有著名画家上官周绘写的插图160幅,可谓洋洋大观。关山、寺镇披图细览,一一可指。刻画婉丽繁复而不失明净挺拔,是清代殿版画中的上乘之作。该书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且对研究清代江南政治、经济、文化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由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我们自然地联想起清代另一位有作为的大帝:康熙皇帝的六次南巡。历史竟然是如此地出奇地相似。康熙皇帝曾平三藩,定台湾,统一漠北与西藏,武功显赫。同时,他的文治又为史家称道,他组织纂辑的《康熙字典》、《全唐诗》、《佩文韵府》等,成为中国文化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而其中《全唐诗》和《佩文韵府》的刊刻,就是在扬州天宁寺进行的。仅此一端,足见天宁寺的地位非同小可。当然,天宁寺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还远不止于此。
在扬州的众多历史遗迹之中,人们往往对皇帝的行踪特别关注。在与皇帝的关系上,天宁寺在扬州城内的寺庙中首屈一指。康熙帝六次南巡,五次驻跸扬州,其中有两次驻跸天宁寺内。他的孙子乾隆帝六次南巡,至少有五次欣然驻跸于天宁寺行宫内。扬州的盐商们为了讨好乾隆皇帝,耗费重金,大兴土木,兴建的天宁寺皇帝行宫。据载,乾隆皇帝由崇家湾抵扬,先驻天宁行宫,次驻高旻行宫;由瓜洲回銮,先驻高旻行宫,次驻天宁行宫。后来,天宁寺行宫与寺庙,被太平天国战火烧毁了。天宁寺当初的的富丽堂皇,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今天我们看到的已不完整的天宁寺建筑,是同治以后逐渐修复的。而天宁寺行宫,就是今天的西园饭店所在,范围要比寺庙本身更大一些。
天宁寺的现状与它的显赫身世已经不相般配了。许多人都不知道它是扬州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名刹,所有现存寺庙的历史都晚于它。清代扬州八大名刹,天宁寺位居其首。它在康熙、乾隆年间达到极盛,被乾隆皇帝誉为江南诸寺之冠。康熙帝赐天宁寺匾额四块、楹联两副,乾隆帝也曾赐七块匾额和八副楹联,祖孙两帝都曾作诗若干赞美天宁寺。
小艇沿流画桨轻的诗句,透露出康熙皇帝在当时的愉悦心情。而如今我们站在天宁寺的御码头,面对十里清溪的城河,不由地使我们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之。
众所周知,康熙皇帝既重武而又重文。康熙皇帝后来的举措,使得天宁寺一举而成为扬州最有文缘的寺庙。康熙四十四年,曹雪芹的祖父、时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的曹寅,奉皇帝之命在扬州刊刻《全唐诗》。天宁寺创办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其缮写之精、雕刻之美,一直被后代版本学家奉为典范,在中国版本学史上享有极高地位。
在后来的日子里,乾隆帝继承了乃祖重文的遗风,组织编写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的编撰,共先后耗时长达15年之久,动用4000余人,共计79337卷,36315册,总字数近10亿字。《四库全书》共缮写了七部,分藏于北京紫禁城之文渊阁、圆明园之文源阁、热河行宫之文津阁、奉天行宫之文溯阁、扬州天宁寺之文汇阁、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因寺之文澜阁
天宁寺是一座有着太多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寺庙。近代以来,这里曾经祭奠过熊成基烈士的灵柩,曾经成为军营马厩,曾经发生过日本人屠杀中国伤兵的惨案,曾经驻扎过解放军部队,曾经作过文化艺术学校和招待所。值得庆幸的是,天宁寺历经沧桑浩劫,却留下了一群多达92间的巍峨建筑。天宁寺现存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华严殿及廊房配殿。笔者以为,扬州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发达,与康熙皇帝南巡和乾隆皇帝南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清代两代君主的南巡,为扬州的繁华增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三、扬州之隋炀帝篇
毋庸置疑,隋炀帝最大的历史功绩,就是为我们留下一条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以及由此而来的一部运河文化史。有诗为证曰:
隋王武功平天下
炀帝文治有章法
帝凿运河功绩大
赞叹举世第一家
——
作者黄盟
笔者对于隋炀帝的上述评价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学家。这是为什麽?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扬州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扬州有太多的悲欢离合,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当我们面对从远古流淌而来的邗沟水,就会感觉到古老历史文化传承的重任。古扬州的历史发展,与古老的大运河息息相关。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没有大运河的开凿,就没有今日扬州城市之繁荣。扬州之运河水系,是大运河水系之中最密集最完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扬州的运河分别由三部分组成:其一,今市区东部的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其二,从市区东北部的京杭大运河湾头码头分支向西,流经扬州古城东及古城南的古运河。其三,古城东北古运河上的黄金坝闸分支西去的邗沟。古代,隋炀帝三下扬州,开凿了从隋朝东都洛阳到杭州的大运河。这一条古老的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实物见证。这条古运河,其中开凿最早的一段运河就在扬州。这是在公元前486年春秋时吴国在邗城下开挖的,沟通江淮的水道:邗沟。扬州城北的邗沟路南至今还保存着古运河其中的一段。
我们站在扬州的大运河边,放眼望去,大运河的河水在流淌,大运河的运输船在航行,两岸绿树成荫。极目蓝天白云,令我们心驰神往。京杭大运河正式的开挖,既然始于隋代,那末,一部中国运河史,自然要从隋代启动。隋炀帝开大运河,是历史事实。但是,大运河的开凿的计划和设想,则是隋朝的开国明君隋文帝首先提出的。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曾经下令开挖广通渠,山阳渎二渠。隋文帝开山阳渎,其目的系疏浚邗沟,以通扬子江。隋炀帝开运河之时,又在隋文帝开的山阳渎的基础上,对这段古河道进行了重浚。众说周知,中国所有的河流,绝大部分都是由西向东横行的。隋朝将中国南北统一之后,南北交通之重要性凸显。欲沟通南北,只有以人工开河为最有效的方法。南北朝之后,江淮地区特别是扬州周边地区已经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隋朝的强大的国力,为开凿大运河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隋炀帝乃是极度狂热的有着江南贵族气息的帝王,由于他受到南方文学的熏陶,他的周身散发着极度浪漫的贵族气息。据史书记载:隋平陈,以炀帝为扬州总管,镇江都,置学士至百人,常令修撰,成书万七千余卷。由此可见,在这一时期,隋炀帝已经开始呼吸到南方文学的新鲜空气,他已经被南方的贵族文学所陶醉,致使其产生对于南朝的倾慕之心,以致于后来,逐渐走向沉湎于酒色的一代君王。自然,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本文限于篇幅,不能在此深入探究。但是,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都与扬州,都与地处扬州的大运河,有密不可分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简言之,隋炀帝所开的大运河,包括通济渠,邗沟,江南河,永济渠等四段。总之,隋代的大运河已经具备了今日京杭大运河原始雏形。
 隋朝建立之初,中国还处于分裂状态,尤其是陈朝据地江南,与中央政权抗衡。588年秋,20岁的杨广受命率领数十万隋军,一举突破长江天堑,进据建康(今南京),俘获了藏在井里的陈后主和其贵妃张丽华。后来民间传说杨广迷恋张丽华美色,衍生出许多桃色段子,但多部史料记载,正是杨广亲自下令斩了张丽华。结束国家近百年的分裂战乱,开启一个统一、强盛的新时代,杨广由此建立了较高的威望。随即,杨广的父亲隋文帝将陈朝的南兖州改名为扬州,设总管府于广陵。当时,陈朝初平,江南局势未稳,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相煽作乱,婺州人王文进、会稽人高智慧、苏州人沈玄憎等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还有不少土豪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先起淮左、三吴、浙东、浙西,后又蔓延至浙闽。为平定叛乱,文帝改派杨广为扬州总管,督江都,总督扬州四十四州军事。前后七百余战,转都千余里,终于平定了叛乱。后来,苛刻的《隋书》主编、唐朝大臣魏征也难讳其功:炀帝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 
隋炀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登帝位前曾任9年扬州总管,在他做皇帝的14年中,先后三下扬州巡游,直至兵变死在扬州、葬在扬州。人们在烟花三月前夕纷纷来到扬州,人们来到隋炀帝陵墓前,想看看历史上的隋炀帝究竟是何许人也?隋炀帝在扬州都干了些什么? 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城北6公里处的邗江区槐泗镇雷塘北侧。陵门气势恢宏,进入陵区,高大的石牌楼横梁上写着隋炀帝陵斗大的四个正楷字。陵园占地3万平方米,从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陵门、雷塘、石桥、祭台、神道、城垣、石阙、陵冢等,整个帝陵形制独特、气势雄伟,是典型的隋唐建筑风格。墓冢为规整的平顶金字塔形,高12米,四边均为规则的等腰梯形。墓前巨型墓碑刻有大清嘉庆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抚阮元建石扬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绶题杨广当时立足扬州,悉心经营南方,笼络人才,为他以后登上皇太子位,进而登基做皇帝奠定了根基。当然,他能当皇帝,与他善使阴谋诡计也有关系。隋炀帝身后骂名滚滚。,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唐朝所修《隋书》,其目的是为了吸取隋亡的教训,巩固李唐政权,自然将前朝皇帝贬得很低。后世承袭《隋书》之说,再加上小说、传奇的渲染,隋炀帝更成了历史上最荒淫无道的皇帝。不少专家认为,隋炀帝确实有过一些骄奢淫逸的残暴之举,但也做过不少大事,如指挥灭陈,完成祖国统一,重设郡县制、创置科举制,开凿大运河等等。所以,我们还是应当运用辩证唯物历史观,重新审视这位隋朝的第二代皇帝。
笔者认为:隋炀帝的历史功绩在于,其一.成功地开凿大运河,沟通了中国南北,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大一统天下。隋炀帝决定挖凿南北大运河,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如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等,变成一个大水系。成功地开凿大运河,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的大规模工程。其二.大运河催生了几十座沿河的繁荣城市。与此同时,隋代大运河造就了杨州(含杭州)、西安(含洛阳、开封)、北京(含天津)这样三大世界都市。后来,扬州,西安和北京,三者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大都市,其影响极其深远。其三,大运河的贯通,将北方文化带到了南方,同时也把南方的水乡文化带到了北方,实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四,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为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经济文化基础,从而夯实了唐文化在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基础。隋朝虽然短暂,但是却换来了唐朝的长治和极盛。在隋代大运河的地图上,我们看到:隋的首都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隋代修大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洛阳,此为下半部。隋代大运河在洛阳继续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整个隋代大运河的形状,合起来整体走向组成一个字。隋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用工360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到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2700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扬州,作为一个王朝的缩影,留下了隋炀帝很多故事。扬州,既是隋炀帝事业的起点,也是隋炀帝生命的终点。在这个意义上讲,隋炀帝与扬州有着一段难以割舍的不解之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头前万木春。这就是历史给与我们的深刻启示。有人说,中国有两条巨龙,一条巨龙,是盘踞在高山峻岭上的长城。一条水龙,就是连接中国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众所周知,其中的隋唐大运河,还有一半还埋在黄土之中。这两条巨龙,都是世界顶级的伟大工程。长城,大运河,二者都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象征,二者也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笔者以为,大运河比长城更为积极更为出色,因为她是一条永不枯竭的黄金水道,她现在正在夜以继日地为中国老百姓祈福。今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大运河,当今正在在期待着一次新的命运之挑战。
有人说,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每一个城市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人类文化积淀的结果。我们说,文化是人的立足之根,文化乃人之生存之本。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了文化传承,那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灵魂。如果不注重自己城市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缺乏城市精神内涵,导致的后果必然是对城市缺乏认同感。这对于一个城市的市民而言,是非常有害的。扬州有充满魅力的瘦西湖,扬州有日夜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扬州有声名显赫名垂千古的扬州画派,扬州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扬州的所有这些飞檐翘角,亭台楼榭,古色古香的院落小巷等,皆是扬州的历史缩影。我们可以这样说,厚重的人文气息,就是历史文化古城扬州的城市灵魂。


四、扬州之扬州八怪篇
扬州乃历史名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于此。扬州也因此而成为水路运输的枢纽之地。清代,漕政,河政与盐政为东南之地三大政要之事。扬州地兼三者之利,在清代是此一方的经济中心与文化中心。扬州,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的扬州,东南豪商大贾,鳞集麝至,侨寄户者不下数十万,实为东南一大都会。京杭大运河在这里纵穿扬州之腹地,由北向南沟通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四湖,汇入长江。正因为上述之原因。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皆备的扬州,在清代乾隆年间,成为全国各地富商大贾在此经商的风水宝地。来自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山西等省的商人纷纷在扬州城建立会馆。据史料记载,那时候,浙江商人主要经营绸布,湖南商人经销湘绣为多,湖北商人以经营木材为主,江西商人以经营瓷器为主,广东商人经销南糖,安徽商人经营盐业,而山西商人则以开办钱庄为多。与此同时,那时候,扬州做为南北商货的集散地,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粮食市场。富有的商人,在扬州经商成功。富商在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之后,随之而来将他们的嗜好转为较大的书画需求。扬州的富商们开始附庸风雅,互相攀比收藏的书画作品,并美其名曰:附庸风雅。正是因为有了扬州富商的热衷与追捧,于是就催生了扬州书画市场的繁荣,于是就有了扬州八怪画派的出现。在清代的江浙地区 继四僧画家之后,又崛起一个革新画派——“扬州八怪。实际上,当时活跃在扬州画坛上的重要的画家并不止八人,约有十六、七人,并非确数。按最早的记载有:金农、黄慎、郑燮、李鳝、李方膺、汪士慎、高翔和罗聘。世人之所以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敢于打破传统绘画规则。扬州八怪离经叛道,奇奇怪怪,再加上他们大都个性很强,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八怪 “扬州八怪是一个中国美术史上及其重要的画派,他们形成一个热爱艺术,敢于创新的艺术家群体,他们有很多的共同点。扬州八怪有相近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他们大多出身于知识阶层。扬州八怪之中,有的人终生不仕,有的人经过科举从政,一度出任小官,却又先后被黜或辞职,终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们的生活比较清苦,他们深知官场的腐败,从而形成了其蔑视权贵,行为狂放的性格,他们都是借助书画抒发内心对于权贵们的的愤懑。 
 扬州八怪的绘画艺术的题材,大都取材花鸟,以写意为主要表现方式。扬州八怪在创作中重视个性,力求创新,不同程度地突破传统美学规范,带有某些反传统的意义。他们的作品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令人耳目一新。但在当时,扬州八怪的艺术主张并不能够被世人完全理解,甚至被视为左道旁门,而受到人们的一些非议。笔者以为,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创新,正是他们坚持创新,才开创了画坛上新的局面,为花鸟画的发展拓宽了道路。 
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金农,浙江钱塘人。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给自己封了个三朝老民的闲号。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象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象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真率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述有《冬心诗钞》、《冬心随笔》、《冬心画梅题记》、《冬心杂著》等书。
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与郑板桥、李鳝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慎擅长人物、山水、花鸟,并以人物画最为突出,题材多为神仙佛道和历史人物,也有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多从民间生活取材,不少作品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民、渔民等下层人物形象,如《群乞图》取材现实生活,描写灾荒年中,乞丐们流落街头,受人欺凌的悲惨画面,表现出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黄慎擅草书,书法学二王,更得怀素笔意,从章草脱化而出,其栖劲运笔亦用于绘画之中,故画面多干枯、飞白和迅疾之迹,黄慎的草书,点画纷披,散而序,评者说它象疏景横斜,苍藤盘结,具有抽象写意之意境。
李鳝的画风来之不易。早年师从他的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宫廷作画时师从随蒋廷,后来拜从高其佩(指头画大师),在扬州时又从石涛的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对晚清花鸟画影响较大。
南通籍著名画家李方膺(一六九六--一七五五),字虬仲,一字秋池,号睛江,乳名龙角,他既不是扬州人,又未如黄慎,金农等久住扬州卖画,何以得侧身于扬州八怪之列?有人指出:其一,李方膺的人品、画品和扬州八怪的其他七人(指李鳝,江士慎、高翔、金农、黄慎、郑燮、罗聘)相当。其二,通州于雍正元年(一七二三)前,还只是一个属于扬州府的散州,李方膺于康熙五十七年(一七一八)入学时,籍贯便是扬州府通州,所以他是广义的扬州人。其三,李方膺跟扬州八怪之翘楚郑板桥的友谊深厚,是很要好的朋友,二人经常在一起赋诗作画。有了上述的原因,那末,李方膺跻身与扬州八怪应当是顺理成章之事。
高翔晚年时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与石涛、金农、汪士慎为友。清朝的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有过这样的记载:石涛死,西唐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意思是说,石涛死后,高翔每年春天都去扫墓,直到死都没有断过。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高翔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取法弘仁和石涛,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金农、汪士慎诗集上的小像,就是高翔的手笔,线描简练,神态逼真。著有《西唐诗钞》一书。
汪士慎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生于1686年,卒于1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署。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于诗、书、画、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篆刻多取法小篆,如图一汪士慎印,给人以苍茫朴茂之感。
罗聘的故居在扬州市弥陀巷46号。罗聘(1733-1799)扬州八怪中年辈最晚,但其画能兼擅众长,自辟蹊径,别具一格。罗聘把他在扬州的住所,称之为朱草诗林。宅第坐北朝南,系扬州传统的三合院结构。东侧住宅与花厅间用一长廊隔开,廊中原有六角形小门相通,现此门已闭,东侧房舍已改易。廊西为园,保存完好。园内北端有书斋两间,据称此斋即为香叶草堂,堂前原有池。书斋前西南依墙筑一半亭,原有晚清金石书画名家吴让之题倦鸟巢亭额,半亭之西有面东客座三小间,以短廊相接。罗聘及其妻儿均善画梅。梅家画派在此宅内生活了几十年。罗聘故居196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修复。
郑燮,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经任山东范县知县和潍县知县,做官公正,甚有政声。郑板桥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郑板桥工诗、词,善书、画。郑板桥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其兰叶之妙在于,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郑板桥的书法亦与众不同,其书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郑板桥所作卖画之润格丰厚,他经常周济扬州的老百姓。郑板桥的故事被老百姓传颂一时,他的名气很大。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画风独特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扬州八怪究竟在哪里,说法也不一。有人认为他们为人怪,从实际看,并不如此。八怪本身,经历坎坷,他们有着不平之气,有无限激愤,对贫民阶层深表同情。他们凭着知识分子的敏锐洞察力和善良的同情心,对丑恶的事物和人,加以抨击,或著于诗文,或表诸于书画。这类事在中国历史上虽不少见,但也不是多见,人们以来看待,也就很自然的了。但他们的日常行为,都没有超出当时礼教的范围,并没有晋代竹林七贤那样地放纵,那样地装痴作怪,那样地哭笑无常。扬州八怪和扬州的官员名士交流,参加诗文酒会,表现都与一些正常人一样。所以,从他们生活行为中来认定他们的是没有道理的。笔者以为,扬州八怪之怪,关键就在他们的诗书画之中,所表现的与众不同和标新立异的创新精神之上。
我们现在只有到扬州八怪的作品中,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中国传统书画最高境界是是中国书画家的一种超凡脱俗,不拘规格,自然自在的审美形态。扬州八怪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人格追求。扬州八怪的艺术主张是三逸放逸;超逸;清逸。他们放逸,他们悠然游走于法度之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他们超逸,他们心灵臻于真实无妄之佳境,把握人间之大美,用笔墨书写个人的思想情感。他们清逸,他们崇尚自然,遵循天人合一的自然法则。扬州八怪,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扬州八怪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扬州八怪喜欢来自立门户,他们就是要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他们追求绘画风格的独创性。有时候,他们的作品有违人们欣赏习惯,人们觉得新奇,也就感到有些了。正如郑燮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书画不愿常人夸。颓唐偃仰各有态,常人笑我板桥怪。当时的人们对他们褒贬不一,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有人批评他们偏离了正宗,这就说明了它所以被称之为的主要原由。扬州八怪画家突破了正宗的束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重在自己创造与发挥,穷其一生,为创造新的绘画风格而努力。毫无疑问,他们对中国书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的创作思想和他们的书画作品,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扬州的明天更美好
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同时也看到了,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崔永元在200934专访扬州市长王燕文的文字实录及相关照片。中国千年古城——扬州,不仅拥有联合国人居奖等诸多荣誉称号,还拥有有如诗如画的城市风光。其实,对于扬州这座文化古城最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有一位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的女市长王文燕。我们看到,王燕文身着绣花黑色修身上装。王燕文充满着中国元素的服饰,衬托出她的干练的气质,也显示了她妩媚的风韵。王市长在参加两会的人群中比较突出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王燕文善于引经据典,满腹经纶。这是扬州女市长留给外界的第一印象,这与女教授于丹颇有几分神似。王燕文,这位“60”后的女市长,当过兵、做过宣传部长,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王燕文这样说:市长的工作就是三件事,经济发展好,城市建设好,让百姓的生活好。政府要发展经济,钱包鼓了才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城市建设上去了,群众才能有好的生活环境,让来扬州的人都喜欢这个城市。这是一个市长应尽的职责。王燕文在两会期间,她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后,开始上网收发邮件、处理公务。王燕文开会期间,也没有忘记自己担负的职责。作为一位女市长,王燕文以独特的敏锐目光,关注古城的文化保护、环境治理,实现古城与新区的和谐共生。王燕文说,曾经一度沉寂的扬州,依托其开放且精致的人文精神,未来有望再度复兴。我们在王燕文市长的言谈话语中,我们感觉到,曾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书写了传奇篇章的扬州人,同样能够铸造明天的辉煌。扬州城市精神就是扬州人民的精神的写照。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扬州的城市精神:开放包容、创业创新、自强不息、敬业奉献,正在激励着扬州人努力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笔者以为: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城市的全体市民营造的一种特有的城市精神以及这个城市多元文化的大融合。
我们由此而联想到一位曾经为保卫扬州而献身的历史人物,这就是坚贞不屈的史可法。
笔者认为:史可法能够代表一种英勇不屈的扬州精神,史可法在强敌面前所表现出的气壮山河的气节,是扬州精神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有了伟大的扬州精神为支撑,扬州人在历史上,能够将扬州的城市发展推向极致,从而称雄于天下。扬州人能够在一片废墟上,几度重新崛起,靠得是宁死不屈的扬州精神。由此可见,扬州精神已经成为史可法为扬州留下的永久的精神财产。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重新记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惊天动地的壮举。明朝末年,史可法以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衔督帅扬州。1645415,多铎统率清兵围困扬州城。黑云压城城欲摧。史可法在没有一个援兵的情况下,亲领四千人坚守一座扬州孤城。多铎曾经五次致函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拒收信函,坚决不降清。史可法已经做好了以身殉职的准备。自此的几天前,史可法在给母亲的信中说,今以死殉城。。。。。。儿在九泉亦无所恨。由于孤城无援,十天之后,扬州城池被清兵攻破。扬州知府任民育和扬州都督刘肇基皆以身殉国。史可法拔剑自刎,被部将阻拦。此时,史可法被部将簇拥而行,行至小东门与清军遭遇。史可法瞠目喝道:我史阁部也。在多铎处,史可法被其尊称为先生。多铎劝史可法降清,遭到史可法坚决地反对。此时此刻,史可法大义凛然地回答: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志不可屈。终于,史可法慷慨就义,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全体守城官兵全部奋起战斗,最后壮烈殉国。清兵入城后屠杀十日,扬州百姓死者达几十万,一座繁华的的城市变为一片废墟。后来,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扬州人在古城河边建立:史公祠。笔者认为:史可法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史可法视死如归的高尚情操,是扬州精神的典型。历史有时是惊人地相似,扬州城经过几十年的战后重建,一座繁华的东南一大都会,又重新屹立于京杭大运河之畔。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具有伟大精神和伟大气魄的城市,才能创造出扬州城这样的凤凰涅磐式的历史必然。无论任何人,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剖析扬州现象,就只能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这一切都离不开伟大深邃的扬州精神的支撑扬州精神蕴涵着忠诚,创新,务实,坚韧,儒雅和包容等诸多人文元素。众说周知,扬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移民城市,其海纳百川的气魄、兼容并蓄的特点,在扬州的城市地理、建筑、文化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扬州在近现代之时,逐渐地失去了交通中枢地位。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扬州的未来将是一个什么?笔者以为:经过一代又一代扬州人的艰苦努力,扬州已经形成了开放包容、创业创新、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城市精神。这种扬州精神,在扬州的发展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扬州精神的感召之下,扬州能够形成更强的城市文化影响力,扬州能够拥有更强的城市核心竞争能力。扬州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全文完】

黄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