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一起读城:扬州

 左手咖啡右手茶 2021-05-18

读城:扬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和孩子一起读城

扬州

这一站,我们来到扬州。

提起扬州这座城市,人们马上会脱口而出一句流传了千年的诗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很多小朋友在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教他们背诵这首朗朗上口的唐诗了。这首诗几乎成为扬州城的专属诗句。

《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写给好朋友孟浩然的一首告别诗,因为有了这首诗,每到春天,人们打算外出旅游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念起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很美的一幅画面,对不对?现在,让我们换一个身份,重新去读这首诗。假如我们是好像福尔摩斯一样的侦探,从这首诗里,可以得出哪些线索呢?

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以下三件事:

第一:扬州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第二:三月的扬州风景应该不错。当然,李白写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国家还没有引进公历,这里的三月,是指农历三月。

第三:从水路可以从武汉抵达扬州。黄鹤楼位于武汉,在地图上找一找武汉和扬州,你可以为孟浩然规划出一条从黄鹤楼抵达扬州的路线么?

已经2500岁的扬州

打开地图,仔细看看,扬州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找到了,在江苏省境内。说起扬州这个名字,还和大禹有关系呢。

在中国古代,扬州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尚书·禹贡》。相传大禹在治理水系的时候,顺着他所走过的地方,把天下分为九州,依次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这里的扬州,可不仅仅指今天的扬州城,它包含了更广大的空间和地域。

结合李白的诗词,我们知道扬州城在唐朝时已经存在了,那么,在此之前是否也有扬州城呢?扬州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的?扬州城几岁了?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出生年份一样,一座城,也有自己诞生的年份。扬州城的建城史,最早可以追寻到公元前486年,到2018年的春天,扬州城至少已经2504岁了。今天的扬州城,在春秋时期,被称作邗(han,二声),那时候,一个叫做淮夷的民族,在今天扬州的蜀冈地区,建立了一个方国,取名为邗;《左传》里记载着,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年):吴城邗,沟通江淮。这七个字明确地说明了吴国在邗这一地区建造城池的开始。

在战国时期,这一区域被称作广陵,在西汉时期叫做江都国、广陵国……直到隋文帝的时候,被叫做“扬州”,因为隋文帝在那里设置了总管府,扬州城的名字,就逐渐固定下来了。

今天的人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准确的判断出扬州城的建城年份呢?

这就要归功于考古学问了。

就像我们通过李白的那首诗可以分析得出线索一样,考古学家通过过去人们留下的物件、有记载的图册,也可以像神探一样,分析得出这个城市的起源和发展的故事。扬州城有自己的博物馆,那里展出了很多关于扬州城诞生和变迁的历史文物,感兴趣的小朋友,不要忘了到那里去看一看。

扬州城里的运河

大运河又叫京杭运河,从名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条河似乎与北京和杭州有点关系。

确实如此。北京与杭州,分别是大运河的两端,中间则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在陆路交通工具不是很发达的年代,大运河,堪称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为什么会有大运河呢?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到隋炀帝统一中国南北,又陆续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广通渠与江南河,隋炀帝疏通了邗沟,大运河开始出具规模。到元代的时候,忽必烈再度进行疏通与扩建,新建了通惠河(在北京)、会通河(where)、济州河与原本的运河接通,形成今天大运河的基本形态。

从这段简短的文字里,我们发现隋炀帝似乎修了很多水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隋炀帝喜欢开凿水运呢?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为什么如此有名呢?

打开中国地图,看一看主要水系的分布和走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主要的河流,大多是从西流向东,这也同我国的地势有关。在没有火车、飞机的年代,无论是皇帝、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想要从南到北,从北往南,都只能依靠陆地上的交通。如果想要运输更多货物的话,陆地上的交通费时费力,皇帝们望着地图的时候,心里肯定也在想:如果能有一条河,划着船就到达,那该有多好?

所以,我们看到地图上,一条南北走向的运河,将北方与美丽的江南,痛痛快快的连接了起来,大运河也因此成为中国南北运输的大动脉。

大运河的两边,多是物产富饶的地方。他们将本地的物资,运送到北方;一些临河的城市,也因为这条运河的存在,兴旺起来。因为,来来往往的船只,不仅仅运输货物,商人们靠岸休息补给的时候,也拉动了岸边区域的消费,更为重要的是,往来南北的各种信息,也在这里得到交换。

扬漂VS北漂

盛唐时期的扬州,是彼时最为繁华的都市。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扬一益二,扬州排名第一,天赋之国成都排名第二。由此可见扬州的繁华与鼎盛。

好像今天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之后会喜欢去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那时候的人们,也喜欢去扬州闯一闯天下,并从扬州开始,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今天在北京的外省年轻人,也常常以“北漂”自居,称呼自己为“漂泊在北京的一代人”,盛唐时期的文人墨客,也喜欢往扬州去,他们或被那里的发达与热闹所吸引,或在那里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在那里写下很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不过,史书上倒是没有记载他们有没有称呼自己为“扬漂”。

通过《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我们知道孟浩然来过扬州,其实李白本人也多次来过扬州,也许是因为太喜欢扬州美丽的风景,李白在扬州生活了一段时间,据说李白在扬州,“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很有点仗义疏财的感觉。

在扬州的文人墨客群体里,有一批书画家,他们追求艺术的个性表达,不同于当时其他画家盲目的“以临摹抄照为主流”,而是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真性情,不拘泥于古法,因此被称为“扬州八怪”。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汪士慎、郑燮(即郑板桥)等。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也是扬州人,虽然我们不知道他的这首诗到底写的是那里,但生活在扬州城里的人们认为,这里面一定有扬州城的景色。

扬州城里的盐商

盐商,顾名思义,就是专门卖盐的商人。为什么在谈到扬州城的时候,要说一说盐商呢?

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与城市有两种关系,第一种关系,是从城市里获得自己需要的生活;第二种关系,是通过自己的方式,影响城市的生活。在扬州城两千多年的生活里,盐商这一个群体,通过自己的方式,与扬州城发生着深刻的互动。他们既从扬州城的盐业之中获得巨额财富,同时,也对这个城市的方方面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无论是瘦西湖还是何园、个园,甚至是雕版印刷术,都与盐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清朝时期,扬州城里的盐商们,为了迎接康熙、乾隆皇帝南巡,大兴土木,广修园林,渐渐形成了扬州城“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景象。瘦西湖里有一座白塔,当你在瘦西湖里坐着小船游览美丽如画的风景时,船夫会对你说:那座白塔,是当地一个盐商,为了讨好乾隆皇帝,在一夜之间用盐建造起来的。这件事情,也让乾隆皇帝见识了扬州城里盐商的财力与实力。坐落在扬州古城里的私家园林,也多是盐商们曾经的私宅,他们在财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亦开始追求对居所的精心营造,打造了一个又一个颇具特色的宅院。那些昔日的繁华集聚地,如今成为游客如梭的景区。

富裕起来的盐商,除了兴建园林之外,也开始用自己的方式鼎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他们当中有的人向自己的宗族捐建学堂,出资建书院、办义学,这些内容,在《扬州画舫录》均有清晰的记载。盐商通过资助学院的方式,为扬州本地的教育事业注入了雄厚的力量。

此外,扬州盐商中也有喜欢建读书楼,珍藏古书秘籍、金石字画,他们其中的代表马氏兄弟,在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捐献出“可备采样者七百七十六种”,成为全国藏书家之冠。盐商们大量的私家藏书,为当地学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一个读书之地。

在扬州长悠久的2500年历史中,从西汉吴王刘濞(bi,四声)“煮海水为盐”开始了盐业的生产,历经数个朝代,扬州的盐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清朝时期,已经成为扬州的支柱性产业。扬州城在我国盐业的发展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大运河的开通,让扬州在全国水陆交通枢纽中的地位逐渐确立,成为当时海盐最大的集散中心。直到明代,扬州一直都是两淮盐业的运营中心。

今天行走于扬州城的时候,你可以试着去寻找盐商们留下的痕迹,也去寻找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今天的扬州,还以盐业为支柱性产业么?如果是,今天的扬州城里还有盐商么?如果不是,那么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希望可以为你生活的城市,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