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丁克 海丁克的“不老”传奇

 淀山湖花园乐苑 2019-05-19
人们或许能从他在一场音乐会后步下指挥台的步履蹒跚中察觉到岁月的沧桑,但在指挥台上,海丁克与50年前刚刚发迹时一样,容光满面      2008年2月份,在北京与上海的舞台上,大众终于目睹一位经久不衰的唱片英雄跳出CD套封,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指挥台,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绎马勒第九交响曲,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以及海顿的101交响曲。
  不管是在事先还是之后,媒体均对芝加哥乐团的到访给予了最高评价,毫不吝啬地使用几乎有悖新闻准则的溢美之语,使得随后到访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祖宾·梅塔都将面临言穷词尽之困。
  率领芝加哥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正是80高龄的指挥大师伯纳德·海丁克。岁月不饶人,海丁克日渐苍老,事业的炙热程度却丝毫不减。两年前他刚刚从巴伦伯伊姆手中接下芝加哥交响乐团首席指挥的重任,并带领乐团到包括伦敦逍遥音乐会等地巡演,大获成功。
  在北京,海丁克感慨万分地述说起自己指挥音乐会的经历:“我为黑发人,听众为白发人;我为白发人,听众依旧为白发人。”言下之意,音乐会年轻听众少之又少。如果说在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等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大国,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听众也日趋老龄化,在中国,听众年龄层次的分布则令包括他在内的不少指挥大师诧异不已。
  国家大剧院对2月13日及14日两场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音乐会作了统计,结果表明60岁以上的观众只有不到2%。
  就在芝加哥访华演出期间,传来了美国格莱美奖的消息――由海丁克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的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夺得了格莱美最佳管弦乐录音奖。
  人们或许能从他在一场音乐会后步下指挥台的步履蹒跚中察觉到岁月的沧桑,但在指挥台上,海丁克与上世纪60年代刚刚发迹时一样,容光满面。“我必须认老,但如果我服老的话,就一事无成。”
  也许除了世袭的王位和指挥,没有一份行当能够干到耄耋之年。托斯卡尼尼和克伦佩勒80多岁依旧活跃在指挥台上,传奇式的斯托科夫斯基90多岁时还在指挥。“这便是指挥家的优势所在,”海丁克指出,“我们不是器乐演奏家或歌唱家。他们70多岁时根本无法演唱,因为声带已经老化,你也演奏不动乐器,因为手指会得风湿病。但指挥的技艺不需要指间的太多功夫,而是具有一种姜还是老的辣的特质。”
  当今能与海丁克资历抗衡的,除了洛林·马泽尔、科林·戴维斯爵士、乔治·普莱特雷、库特·马舒尔和克里斯托弗·多纳伊之外便别无他人。在京沪两地的新闻发布会中,海丁克言简意赅,沉默寡语,一双锐眼时刻注视着翻译和发言者,双手摆弄着小动作,不知是急于离开发布会去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川,还是想与随同而来的太太帕特里莎和在耐克中国区担任总经理职位的儿子团聚,美美饱餐一顿。他明确告诉乐团和中国主办方,拒绝任何媒体采访,却对坚定的乐迷网开一面,为他们签名并合影留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