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real寿元调养 2019-05-19

孔子一生传奇般精彩,却有三次失态见于史册或文献。一次被庄子编排(《庄子·杂篇·盗跖第二十九》)去劝降跖(鲁国贼寇,柳下惠弟弟),被骂得那叫一个没面子;一次在郑国被当地人描绘为“丧家之犬”;还有一次则是本文要说的卫国之旅,这次不怎么愉快地经历几乎是后世孔子形象中唯一的黑点。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孔子和南子

一、人物和时代

1.南子的“名声”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不得不说周公子的扮相太美了

南子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桃花夫人息妫、郑国夏姬和越国西施),除息妫人美心善之外,其他两位显然不是省油的灯,南子的形象则有些模糊不清。

据说南子“美而淫”。

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大子羞之,谓戏阳速曰:「从我而朝少君,少君见我,我顾,乃杀之。」--《左传.定公十四年》

作为宋国公主的南子曾爱慕同宗的公子朝,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不能允许的事情,所幸有“宠妻狂魔”卫灵公的“呵护”,以至于亲手替自己戴上一顶绿帽子也丝毫不觉得惭愧(为夫人南子召宋朝)。

但宋国农夫们的讽刺是如此的奔放而露骨:“既然已经满足你们的母猪(娄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艾豭)?”,母猪公猪所指不言而喻,恼羞成怒的太子蒯聩安排家臣戏阳速刺杀南子,但戏阳速见到真人后却挪不开眼睛,一不小心看痴了。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南子和卫灵公(偏老了点)

发现端倪的南子害怕得号哭着逃走,说:“太子蒯聩想要杀我。”卫灵公因此勃然大怒,两代国君的父子关系抵不过南子的几滴眼泪,太子蒯聩只能逃亡到宋国 。

各种无脑的宠爱,无怪乎孔子在卫国待了一个月卫灵公种种行为之后会哀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南子惑淫,宋朝是亲,谮彼蒯聩,使之出奔,悝母亦嬖,出入两君,二乱交错,咸以灭身。”--刘向《列女传·卷之七·孽嬖传》

在烈女传中刘向则丝毫没有记录事情原委,只是做了一个“惑淫”的评价并举例,但这本书的创作目的而言,不过拿南子做了一个反面定型来树立罢了,并不足为信。

从上述资料不能判断南子的心机是否深沉,除了不合时宜的“博爱”和“幼稚”,她并没有任何乱政、揽权的迹象,而是一个率性纯真而喜欢胡闹的小女人形象,这一点其实跟杨贵妃很像。

2.事件前后

孔子在一年前还是鲁国的代理国相(大司寇行摄相事),后来因为得罪季孙氏而被扫地出门。这位闻名天下的大学者兼落魄的书呆子带着浩浩荡荡的弟子队伍奔走于列国,试图游说王实施所谓的“仁政”。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落魄的孔子形象

流亡的经历无疑是狼狈的,之后在郑国不小心与大部队失散,而弟子们根据当地人“丧家之犬”的描述顺利找到了孔子,可见已经习以为常。

曲高和寡地的游说则是失败的,列国国君鉴于孔子的偌大名声而以礼相待,但内心却都嗤之以鼻的,毕竟儒家在当时只是一门新学问而远非后世垄断思想界的存在。

眼看年近花甲却始终不能贯彻自己的治国理念,孔子也被鲁国的驱逐和列国的不待见给惹急了。他其实很欣赏卫国,流亡路上待得最久的就是这里,甚至在出走之后还三番五次停留于卫国,还赏了一个“君子之国”的千古美名。

当时在位整四十年的卫灵公(时年46岁,并不老)姬元也并非如同恶谥“灵”说的那么不堪,虽然面对南子时有点没心没肺。

哀公问于孔子曰:“当今之君,孰为最贤?” 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当时已去世,方能用谥号)”--《孔子家语·贤君第十三》

但孔子因不见用于灵公,故一时激愤“谓卫灵公之无道”(《论语.宪问》),加之前面那句“好德难如好色”的言论,导致后人断章取义将卫灵公抹黑。他重用孔圉、祝鮀、王孙贾三位大臣有效维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因而卫国的政治风气在当时应该是不错的,尤其是对比三桓把持朝政的鲁国而言。

在国君位置上干了太久的卫灵公耽于享乐而不愿意折腾,他用“年粟六万担”打算将孔子供奉为吉祥物,察觉之后的孔子则不能接受,在见南子事件之后找了一个卫国将乱的借口(也可以说诅咒)便离开了。

二、这两人怎么就搞到了一起?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史记.孔子世家》

1.南子奇葩理由的内涵:

从话语中看南子显然知道孔子“欲与寡君为兄弟”的政治企图,于是她借着“必见寡小君”的荒唐理由看看这位来头不小的知识分子到底长什么样子。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南子也是一个小迷妹

女人有的喜欢有内涵的男人,有的则喜欢威猛汉子,而南子小姐明显属于前者,想见见孔子的心思完全可以理解为后世众青楼女子对于柳永的爱慕。

如此理由也证实了南子不拘一格的小女人脾气发作迹象,网络上推断的“爱惜人才,为国家搜罗人才”的贤内助形象不过无稽之谈吧。

2.孔子为何不推却

周游列国的孔子肯定是洞悉当下政治套路的,春秋时代尚少见女子干政的先河,她们手中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权利,比如《芈月传》中关于楚国宫斗的桥段属于典型的“历史满清化”创作。

明知南子“美而淫”名声的前提下所以孔子还要去完成这一索然无味的见面,他后来解释的“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我原来来不想见她,既然见了便以礼相答。”)的敷衍理由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只能理解为“枕头风”了,他不光知道南子何许人也,也听说过卫灵公偏爱的种种事迹,想从这一点实现“曲线救国”是有可能的,只是不足为外人知罢了,而这一去也就成为了孔子历史上最为旖旎的记载。

三、扯不清的事情经过

关于事情的记载始见于《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如此不为先师避讳的记载想必确有其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壅也》

而《史记.孔子世家》中则补充了相关细节: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平心而论这是一段再寻常不过的描述,难得不肆意妄为的南子和规规矩矩的孔子之见面草草收场,然而儒家的“春秋笔法”往往既替贵人隐瞒了许多事实,也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给后人发挥想象的空间。

第一,为何没有记录谈话内容?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南子推开帷帐

如果按照记载所言两人不过在帷帐和大门口谈话,内容想必冠冕堂皇,自然是“不可不对人言”,那么想必孔子还是“入了帷帐”的,身边也许会有近侍或者宫女之类的人,或者按照卫灵公的无所谓德性一个人不留也没关系。

总之此等场景下孔子行完大礼之后扭头就走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二,为何要记载“环珮玉声璆然”?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本来就是很大的嫌疑了,而外国学者朝见国君夫人这样正式的外交事件,正常状态想必是正襟危坐,何来如此动静?

司马迁记录这一段是为了掩饰不记录谈话内容的原因(听不清嘛),还是隐晦地告诉后人如同大家脑补的结果无二,两人动作太大呢?

第三,孔子为何失态?

“不悦”的子路仿佛知道了些什么,而稳重的孔子则矢口否认并赌咒发誓(孔子矢之):“ 我如果口不应心,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这个“心不应口”对应的是“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的苍白解释。

之所以如此着急仿佛可以证明孔子心里有鬼,不然此等小细节远不足以载入史册呢?看上去疑点重重。

四、他们到底干嘛了?

让后世八卦了两千五百年的事情真相到底如何呢?

先来看看电影《孔子》中怎么描绘的吧。

仆一见面,南子就单刀直入的问对她名声和个人的看法,而孔子在经受各种“撩”(也可以理解为考验)之后恪守礼乐而坚持不为所动。由此南子转为佩服,双人转而讨论《诗经》,最后以南子一句“世人也许知道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得到的感悟”结束对话。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双方都体面的收场

简言之,南子成了孔子的“知音”。

不得不说,这是一段非常符合真实情况的描述。生于礼乐之邦(鲁国主管周王室礼仪),从小就模仿“周礼”玩过家家的孔子(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对于“礼”的理解可谓刻骨铭心,对于违反礼仪的事情有着发自内心的反感,自然不会与名声不怎么样的南子发生搞露水情缘。

而南子也不是夏姬那样精虫上脑(请原谅这个词用在女人身上)的荡妇,她只是热情活泼加好奇过头了一点而已,不至于非要试一下孔圣人的味道。

因此,两人来一段“发乎情止乎礼”的尬聊是合情合理的。

虽然各种资料的描述中都不止一次地透露暧昧的气息,甚至我们也很乐意八卦“才子佳人”的桥段,但毕竟史书上从来没有明说过,也就不能够通过臆测来脑补。

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有些事情本无需过分解读。孔子之所以会赌咒发誓是对他企图走“夫人路线”的掩饰,而那句“天厌之”的意思则是说:我所认为不对的,不像你们的看法,如果真有罪大恶极的人,天意都会厌弃他,何况人呢?你们对于我见过南子这事用不着这样不高兴。

仅此而已罢了。

五、历史的偏向性

时代背景上来看,二人真的发生什么那也是算个事,但也不算什么大事,只要当事人不在乎就不算啥,比如之前的夏姬在陈国就是国君大夫们的公共汽车,甚至君臣三人还能边喝酒边热烈讨论夏徵舒(夏姬儿子)更像谁,是谁的儿子,那个时代的男女关系本来就热情和开放,不必似当下这般上纲上线。

但即使孔子不急,也有大把的人替他着急。

1.子路为何“不悦”?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孔门的骄傲--子路

作为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此君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是一位常常直言进谏孔子的耿直BOY。

子路的“不悦”在于他认为孔子颠覆了平素一本正经的形象,仿佛偶像人设的突然崩塌一般,子路心中也满是愤怒不可自拔。而暴风雨般的发泄之后,子路再次成为了孔子的小迷弟。

2.真正急眼的是徒子徒孙们

孔子在当时不过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学者,被尊称为“圣人”已经是许久之后的事情了。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万世师表”的孔子正相

作为儒家理想政治道德的心理支柱,孔子本尊不管愿意与否都将抽取血肉而成为雕塑一般的道德模范存在,任何的不敬都将被视为诋毁,而导致不敬的一切因素都要被推向反面。

连孔圣人都敢勾引,这个罪名简直比妲己褒姒都要大。于是后世将所有的脏水都泼向了这个“坏女人”,南子因此也成了红颜祸水的代名词,而遭受了池鱼之殃的还有一脸懵逼的卫灵公。

六、尾声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的,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哪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

孔子后来带着弟子们继续流浪于列国,虽然在推销方面毫无建树,却把思想的火种传遍了华夏大地,同时也增进了对于“道”的感悟。孔子与晚年回到鲁国与弟子们著书立说,整理文献,为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儒家也许有些不是之处,但不可否认孔子是华夏文明的代表人物和民族性格之内核。

而南子的结局在史书上没有提及。这是中国史书的惯例,不管是文姜、夏姬或者西施,史书上都没有明确交代他们的结局,也许在男性政治家人群中,女人的去向完全不足以占据史书的丝毫空间吧。

唯有刘向在《烈女传》中说在公元前480年的卫国内乱中被杀死,而凶手正是前文中出逃的太子蒯聩(卫庄公)。南子就此香消玉殒,其实罪不至死的她不过是蒯聩宣誓自己夺权行为正义性的祭品罢了。而值得一提的是,前文“不悦”的子路不忘孔子“君子不免冠”的教诲选择了“结缨而死”,罹难于这场兵祸,他也是站在南子这一方了吗?

先秦策番外篇(一):孔子见南子事件的非常规考证

▲悲壮的子路之死

此时离孔子辞世已经不足一年,早已回归自我的孔子还会记得曾经那个美丽不可方物而又天性率性的小姑娘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