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地川药】川乌

 369蓝田书院 2019-05-19

川乌(Chuanwu)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

乌头原植物(方清茂摄)

【道地沿革】川乌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四川历来是川乌的道地产区,但唐代以前文献对乌头类的药物如附子、乌头、天雄等的关系认识不清,各家说法互相矛盾。《范子计然》云:“或生广汉。”齐梁时因南北暌隔,交通不便,陶弘景有感叹说“假令荆益不通,则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故在《本草经集注》中陶赞叹宜都佷山(今湖北长阳县)所出为最好。

唐代国家统一,四川又重新恢复附子的道地优势。《新修本草》云:“天雄、附子、乌头等,并以蜀道锦州、龙州者最佳,余处纵有造得者,力弱,都不相似。江南来者,全不堪用。”宋代正式将四川平武、江油一带家种的Aconitum carmichaeli称为“川乌头”,其子根经特殊工艺处理后作为附子药材的唯一正品来源。《本草图经》云:“锦州彰明县(四川江油)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赤水在今江油河西一带。《蜀本草》载:“似乌鸟头为乌头,两歧者为鸟喙,……。今以龙州、绵州者为佳。”明朝《本草品汇精要》谓:乌头“道地梓州蜀中”。李时珍云:“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也。”《药物出产辩》谓:“附子和川乌头产四川龙安府江油县。”

由此可见,附子和川乌在全国各地有产出,而川乌作为附子之母根,以四川江油为道地产区。

川乌药材(周先建摄)

川乌以身干、饱满、质坚实、断面色白有粉性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一般炮制后内服。生川乌酊外用能刺激皮肤,继而产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经痛及风湿的镇痛剂。

【适宜种植区】

1.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50~2150米的山坡草丛中。

2.适宜区: 川乌的适宜区为四川省盆地周围山区、凉山州。

End

来源: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