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孩子讲道理,更要讲逻辑:让思维逻辑更清晰的3个方法

 天下小粮仓 2019-05-19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些场景:

“爸爸,你说玩手机对眼睛和学习不好,你不让我玩手机,但你下班之后总是坐在沙发上看手机!”(当你孩子抱怨不能玩手机时)“这位同学,你指责我在电影院里,不能大声喧哗,你现在难道不是在大声喧哗么?”(当有人在电影院大声吵闹被你制止时)“小明买了电脑,成绩提高了,小红买了电脑,成绩也提高了,所以,爸爸,如果你给我买电脑,我下次考试肯定能考好!”(当孩子提出请求买电脑时)......

你觉得的确很有道理,但是细细想一下,又觉得哪里怪怪的,有点不太对劲。的确,这些话里都存在逻辑漏洞,是经不住推理的。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里,这样说到:所谓的逻辑推理,在广义上就是”我们评估信息的过程”。我们需要善于提出问题,搜集相关信息,用正确的方式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和孩子讲道理,更要讲逻辑:让思维逻辑更清晰的3个方法

为什么我们要训练逻辑思维?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一点,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可能会受到自身的影响,由此,我们会更加留意自己需要或者喜欢的信息,而忽略真实的信息,这就导致,我们看到的不是客观的世界,而是“想要看到的”世界。这就是罗辑思维里说到的“选择性感知”。“当一个人手里拿着锤子,他看什么都像是钉子。”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我们在尽力寻找世界的普遍性规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将一些巧合事件当成是因果关系,作者为我们举到一些例子:

林肯遇刺前一周曾经待在马里兰州的梦露市;肯尼迪遇刺前一年曾跟玛丽莲·梦露交往。

但其实,选择性感知和巧合事件的背后,隐藏的是“光环效应”,就是指人们总是喜欢根据某起单一事件或某个单一特质来积极看待某个人,地点或者事物。

作者将人们的思维模式分成四种类型:现实型,理想型,分析性,综合型。现实型以结果为导向,比较注重“完成任务”。理想型以过程为导向,比较注重找到正确答案。分析性以分析为导向,比较注重进行一套完整的评估。综合性以整体为导向,比较注重获取综合而全面的信息。

人们思维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获得相关信息,用正确的方式对信息进行评估的逻辑推理过程,就显得太重要了。

我们在生活中,会面对很多问题,尤其是当孩子向我们提出一些问题时,我们该如何打开我们的思路,解决问题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7种方法:水平思考法,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思维导图,逆向思维,点子孵化器,头脑风暴,重述问题。

如何做决策

无论是解决问题,还是把握机会,都要学会及时做决策,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一些有用的决策工具,这些决策工具的最大价值就是帮我们理清思考结构,让我们的思考脉络更加清晰。工具包括:利弊分析法,矩阵分析法,决策树,概率树,加权法,效用分析法,沉没成本,假设测试法和囚徒困境。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4中决策工具。

假设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选择:在一个很特殊的日子,正好也赶上了一次打折很厉害的旅行,你在考虑,是否要请假两天,利用工作日的时间带着孩子去旅行。而当你一切准备妥当之后,领导给你打电话,有一个项目需要你完成,而这个项目对升职有很大影响。你该怎么办呢?那么,我们在做全盘考虑的过程中,一定会用到一些工具帮助我们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决策树:就是用图形的方式列出某个决策可能导向的多种结果。比如说,你可以将两种选择展开联想,用树形图罗列出带来的诸多结果,从而加以比较。

加权排序法:所谓的加权排序法,就是将你认为的重要的因素加以排序,根据重要的程度赋予不同的值,然后和当前的结果相乘,得到一个新的结果,举个例子:现在某所学校要进行奖学金评选,设定期中考试占70%,期末考试占30%。这时候有两个学生,A期中考试得100分,期末考试得90分,B期中考试得90分,期末考试得100分。如果按照平均分来看,两个学生不分上下,但是通过加权方式的计算,A综合得分97分,B得分93分。A排名在B前面。

沉没成本:假设这时候,你经过权衡,决定放弃带孩子出行的机会,回到公司上班以求升职。那么前期付出的因为打折不可推定的机票,推掉住宿必须支付的现金等等,就成为了沉没成本。作者指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任何已经发生的成本都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的决策。唯一能影响你未来决策的因素是两种选择的利弊分析。人之常情,我们会想要去做一些弥补,来挽救我们付出的成本,但是从理性角度来说,最好忘掉这些,因为另一种选择带来的收益在你看来更加重要。

如何进行论述分析

现在,我们来看看文章一开始的场景,那些让我们感到困惑的观点。如果我们能够懂一些论述的最基本的知识,我们是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回答的。首先,我们来看看经典的论述的要素:经典的论述包括论据、关键假设和论点三个要素,三者的关系为:论点=论据+关键假设。如果想要驳倒一个人,通常两种方式:质疑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述过程。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

比如说孩子希望你能给他买一台电脑的例子。他的论点是:应该买电脑。论据是小明和小红买了电脑成绩提高。其中隐藏的假设是,学生买了电脑可以用来查询资料,方便学习。如果按照论述的要素,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归纳原因不完全,成绩提高的要素有很多,不一定是买电脑,其次,孩子所举的论据是以偏概全,不用用个例代替整体,有的学生因为沉溺电脑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的例子,孩子有意的忽视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介绍5个常见的推理漏洞:

比较和类比假设漏洞:即把两个虽然不同,但逻辑上却相等的事物进行对比。举个例子,某项在小白鼠身上做实验的医学实验成功了,但是不能代表完全适用于人类。

代表性假设漏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偏概全。我们不能说马云是男人,他成功了,俞敏洪是男人,他也成功了,就证明,只要是男人做事业都会成功。很显然,这个结论是错的。

好证据漏洞:人们为了在论述中获胜,总是会选择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比如说,有人想抽烟,就会说“抽烟有利于创造”“抽烟有利于减肥”,而反对抽烟的人,则会说“抽烟有害身体健康”“吸烟浪费钱”等。如果想要保持客观,就要列出所有和手头问题相关的证据。

因果假设漏洞:我们说两件事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成有因果关系和无因果关系两大类。如果再要细分,可以分成六类关系。

和孩子讲道理,更要讲逻辑:让思维逻辑更清晰的3个方法

图片来自原书

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我们常常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比如说个子高的人更容易成为NBA球员,然而并非所有的球员都是高个子。身高和成为球员只能算是高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实施假设漏洞:网络上曾经有个段子:我曾经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呢。后来发现我多想了。那么这句话的前半段就属于实施假设漏洞。这句话默认的前提是,这个孩子具有上清华或者上北大的能力,可以二者择其一。

逻辑方式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出现逻辑错误,其实和我们的表述有很大的关系,而问题往往出现在模糊的表述中。一旦把问题陈述清楚了,问题也就明晰了,容易解决了。作者建议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两种逻辑表述方式:“只要...就”句式和NSMA陈述。

“只要...就”句式,涉及到逻辑里的充分必要条件。充分条件是“足以让目标事件发生的条件。”而必要条件是“目标事件发生一定要具备的条件”,但不足以导致事件发生。这个句式是单向成立,不可逆的。举个例子,只要是一百元人民币,就是红色的。但是你不能说只要是红色的,就是100元人民币。但是你可以说,如果不是红色的,那就不是人民币。关系如下:

和孩子讲道理,更要讲逻辑:让思维逻辑更清晰的3个方法

图片来自原书

NSMA陈述:其实就是no,some,most,all。完整表述就是:没有A是B。所有A都是B。有些A是B。大多数A都是B。如果用图来表示,则是:

和孩子讲道理,更要讲逻辑:让思维逻辑更清晰的3个方法

图片来自原书

通过A和B的关系,我们发现,“有些”陈述句是可逆的,但是“大多数”往往是不可逆的。

当我们把这些最基本的逻辑概念,论述方式和句式搞清楚之后,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令我们感到一时语塞的地方,其实很简单。布兰登·罗伊尔在《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里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逻辑推理题,将这些题目一一搞清楚,我们会发现,我们也解开了很多生活之谜。而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场景,也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让我们学点最基础的逻辑,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