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之家”再创辉煌

 健康慢走 2019-05-20

冯攀峰在本届残奥会上夺得江苏籍选手的首金,这也是冯攀峰的第二枚残奥会金牌。昨晚,记者第一时间连线冯攀峰在邳州市官湖镇下沟村的家人,分享夺金喜悦。

“你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们的记者!”冯攀峰的父亲冯仰苏显得特别激动。他告诉记者,冯攀峰在上海工作的大哥今天一直在网上查询消息。晚饭前,冯仰苏接到报喜电话,“这下一颗心放回肚子里了,我和他妈妈今晚可以睡个安稳觉。”

谈到小儿子冯攀峰,冯仰苏很是心疼,“他出生后,吃了很多很多苦。因为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先后做过4次手术,最长的一次住院45天,但最后还是没能让他站起来。”冯仰苏回忆说,冯攀峰6岁那年进入邳州“希望之家”特殊学校,边学习边练乒乓球。“7岁,坐轮椅自己洗衣服、洗碗,生活自理;14岁,出国打比赛,他是队里残疾程度最重的孩子,太不容易了。”妈妈陈彩霞不善言辞,但儿子一直是她心中的宝,老人朴实的愿望是,儿子能找个好对象,成家立业。

好消息接踵而至:江苏籍乒乓球选手刘静再夺一枚金牌。而刘静,同样来自徐州邳州。翻开江苏省残疾人运动队员信息表,记者惊讶地发现,很多队员都来自邳州,仅乒乓球队就有10人。这一切源自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邳州爆发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儿麻疫情:一个月感染儿童648人,其中肢体严重残疾的293人,涉及600多个家庭。那些买不起轮椅、在地上爬行的孩子的身影深深烙在时任邳州市卫生局副局长的张辅世脑海里。退休后,张辅世到南京、北京、上海……为这些孩子的命运奔走呼吁。1994年,挪威的慈善机构第一笔援款8万元汇到了邳州,第二笔23万元也很快寄到。

1995年,全国唯一一所集学习、生活、技能训练为一体的儿麻医疗康复中心“希望之家”成立了。90名双下肢瘫痪的邳州孩子住进“中心”,另外558名单下肢残的孩子成了学校的辅导生,“中心”不向他们收取一分钱。此后10多年,挪威方面先后提供援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希望之家”一共为几百名孩子做矫形手术。许多原先在地上爬行的孩子,竟能借助支架独立行走了!

起初,为了给“希望之家”的残疾孩子一些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张辅世办起了乒乓球队和民乐队,没想到为孩子们打开了又一扇希望之窗。2008年残奥会上,“希望之家”的孩子们一举夺得8金,成为最耀眼的明星。冯仰苏遗憾地告诉记者,老人今年春节后已经去世了。数百名孩子和家长,都深深怀念他,“要是张辅世老人还在,今天知道孩子们夺冠,一定会很激动的!” 本报记者 唐 悦

作者:唐 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