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uì(隧)洞 wō(蜗)行 淤滩(yū) 驳(bó)船 簇(cù)新 笑wō(涡) 装shì(饰) 舵(duò)手 苍máng(茫) 海ōu(鸥) 飞窜(cuàn) chǔn(蠢)笨 翡翠(fěi) xī(熄)灭 服biàn(辩) hūn(荤)菜 侍候(shì) 伤bā(疤) 笔yàn(砚) tuō(拖)欠 wǎn(惋)惜 乱蓬蓬(péng) 不屑置辩(xiè) 筛子(shāi) 洋yì(溢) diàn(惦)记 锱铢(zī)(zhū) 腮红(sāi) jiǎo杀(绞) duò(跺)脚 盘桓(huán) fǔ(俯)身 顷刻(qǐng) 战战兢兢(jīng) 腌臜(ā)(zɑ) 捯气(dáo) 荣膺(yīng) 马ān(鞍) 烙印(lào) 烟囱(cōng) 驾驭(yù) 熏陶(táo) 隐匿(nì) biē(憋)闷 掂量(diān) 礼聘(pìn) 两lèi(肋)插刀 如坐针毡(zhān) fù彩(傅) zǎo(藻)饰 矫正(jiǎo) 诘难(jié) 吹毛求疵(cī) zhì(滞)碍 狡黠(xiá) 聪yǐng(颖) 要jué(诀) 劝jiè(诫) 惆怅(chóu)(chàng) 浮光lüè影(掠) 真挚(zhì) 渲染(xuàn) 寂寥(liáo) 谚语(yàn) 栩栩如生(xǔ) 信手拈来(niān) 歌yáo(谣) 契合(qì) 旷远(kuàng) 海xiào(啸) gǒu(苟)安 国殇(shāng) 诡谲(jué) 伫立(zhù) 睥睨(pì)(nì) 咆哮(páo) jū(鞠)躬 收lǎn(揽) 污秽(huì) xī(犀)利 虐待(nüè) 雷tíng(霆) 幌子(huǎng) 侦缉(jī) 怯懦(nuò) 忌讳(huì) 拾掇(duo) qī(凄)惨 咬牙跺脚(duò) 蹑手蹑脚(niè) 囫囵(hú)(lún) 踌躇(chóu)(chú) 掸子(dǎn) 馋嘴(chán) 蓦然(mò) 钢盔(kuī) níng(凝)视 喃喃自语(nán) 2.给多音字注音。 喷薄(bó) 伤痕累累(lěi) 埋没(mái) 间或(jiàn) 哄笑(hōng) 附和(hè) 门槛(kǎn) 夹袄(jiá) 拧干(níng) 恐吓(hè) 呕吐(ǒu) 抡起(lūn) 味同嚼蜡(jiáo) 开卷有益(juàn) 笼统(lǒng) 拘泥(nì) 稽首(qǐ) 瘦削(xuē) 3.改正短语中的错别字。 无精打彩(采) 无原无故(缘) 导想天开(异) 千均之力(钧) 天轮之乐(伦) 望眼欲川(穿) 狂忘自大(妄) 身临其镜(境) 心旷神殆(怡) 轻描谈写(淡) 华众取宠(哗) 雕粱画栋(梁) 令请高明(另) 无可耐何(奈) 4.重要作家、作品回顾。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原名龚佩瑜——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 (2)《月夜》——沈尹默——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 (3)《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原名戴梦欧——现代诗人、翻译家——《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4)《断章》——卞之琳——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鱼目集》《慰劳信集》等 (5)《风雨吟》——芦荻——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桑野》等 (6)《海燕》——高尔基——苏联作家——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7)《变色龙》——契诃夫——俄国(国籍)——作家、戏剧家——小说《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 (8)《谈读书》——弗朗西斯·培根——英国(国籍)——哲学家、作家——《随笔》《新工具论》等 (9)《不求甚解》——马南邨——邓拓的笔名——新闻记者、作家——《燕山夜话》《邓拓诗词选》等 (10)《无言之美》——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t-ke��Kg1�_�@� >,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面对困难和挫折要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四、文章中心 本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画卷,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知识梳理】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 (古义:军队 今义:老师) (2)肉食者鄙 (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 (3)牺牲玉帛 (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4)小大之狱 (古义:诉讼事件 今义:监狱) (5)忠之属也 (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6)可以一战 (古义:可凭借 今义:能、行) (7)弗敢加也 (古义:虚夸,夸大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2.一词多义 (1)故故逐之 所以( 公问其故 原因 ) (2)从战则请从 跟随( 民弗从也 听从 ) (3)信小信未孚 信用( 必以信 实情 ) 3.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 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4.其他实词 (1)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当权者 谋:谋划 (3)又何间焉 间:参与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安身 弗:不 专:独自享有 (5)对曰 对:回答。一般用于下对上的回答 (6)小惠未遍 遍:遍及、普遍 (7)牺牲玉帛 玉帛:祭祀用的玉和丝织品 (8)小信未孚 孚:使信服 (9)虽不能察 察:明察 (10)必以情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11)忠之属也 属:类 (12)齐师败绩 败绩:大败 (13)公将驰之 驰:驱车追赶 (14)既克 既:已经 (15)一鼓作气 作:鼓起 (16)再而衰 再:第二次 (17)彼竭我盈 竭:(士气)枯竭 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18)难测也 测:推测,估计 (19)惧有伏焉 伏:埋伏 (20)望其旗靡 靡:倒下 5.文言虚词 (1)以可以一战 介词,凭借( 必以情 介词,按照 ) (2)之公将鼓之 语气助词,不译( 公与之乘 代词,指曹刿 ) (3)其公问其故 代词,代指取胜这件事( 其乡人曰 代词,他的 ) (4)乃入见 于是,就 (5)战则请从 连词,表承接,就 (6)战于长勺 在 (7)登轼而望之 表顺承,可不译 二、成语探源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奋士兵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三、重点句子翻译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长远谋划(打算)。 2.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职分之类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他共乘一辆战车,在长勺(与齐军)作战。 5.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他取胜的原因。 6.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枯竭了。敌方的士气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打败了他们。 四、问题探究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具有总领全篇的作用,引出下文二人的表现,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2.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用原文回答)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获胜的根本原因是“取信于民”。在选文中,“取信于民”具体指哪件事?(请用原文回答)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6.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什么?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也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7.文章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 变式提问:“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8.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照应上文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深谋远虑,将曹刿面对战争时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9.文章第二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10.曹刿在作战中两次善于抓住战机,出奇制胜,请结合相关文段,分别用两个四字成语加以概括。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11.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齐师倚仗势力强大,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12.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3.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变式提问:战斗取得胜利的原因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各是什么? ①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②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4.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 政治上: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15.鲁国在战争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变式提问:①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②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③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依据是什么? ④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关键就在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为老百姓办实事方面。 16.“齐师败绩”的重要原因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你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有坚定的目标和不放弃的信念,只要能够认准目标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成功。 五、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