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马超级教程:徐悲鸿画马技法

 率我真 2019-05-20

在马画领域,徐悲鸿以全新的思维理念,融西画因素于中国绘画技法之中,经长期实践终以大写意的形式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就是悲鸿马。悲鸿马与传统马相比更加昂扬、奔放、蓬勃,更具视觉冲击力,更具精神感召力,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它的出现在中国画马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画马史上的里程碑。

1.传统马画的代表作品

唐代已是马画非常成熟的时期,高手很多,如曹霸、韩干、张萱等。这是中国马画正式形成的第一高峰。清代任伯年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马画谨慎细腻的风格特点,其作品或细丝灵魂,或粗笔奔放,墨色浓淡相兼,干湿并用,虚笔若云卷云舒,舒畅婉转,实笔似逆水行舟,力从中来,造型千变万化,徐悲鸿先生非常青睐他。↓↓↓

2.悲鸿马的特点

悲鸿马注重解剖:徐悲鸿早期画马有过大量速写素描写生稿,对马的结构了如指掌,通过研究马的解剖学,熟知马的骨骼,所以,悲鸿马不管哪个角度、哪种动态都生动自然。

马的颈部是由七块骨骼组成的,与头连接的第一块骨骼称为环椎,其与头连接的面呈平面状,可使头左右运动,颈椎骨可以上下运动,由此构成了头部的回环运动。从下面的写生图中可以感受到悲鸿先生是如何通过解剖关系与实践来把握马体颈部运动规律的。

焦点透视的引入,彻底改变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从而使马画更加科学,马体更加具有立体感,画面更具现实意识,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

悲鸿马注重立体效果

用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来表达素描关系,是悲鸿马造型的主要特色,马体的任何部位皆按照素描的思路去刻画,形成了强烈的立体效果,这一点我们无论是从唐宋还是明清画家的马作中是寻找不到的。↓↓↓

下图为唐人《百马图》局部及清人《骄嘶图》,给人的感觉就是平面效果,与悲鸿马形成反差。↓↓↓

(1)自然马体

依体态特征,马可以分为轻型马、重型马、小型马三大类型,悲鸿马显然是在轻型马的基础上加以变化的。↓↓↓

(2)悲鸿马与自然马颈部对比分析

高长型是徐悲鸿马的变型特点。

注意观察悲鸿马的颈部高度。重型马的颈厚而短。轻型马的颈长而薄,悲鸿马显然更加拉高了长度。从示范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头与背的相互位置,从中可以看到颈部的提升程度。↓↓↓

悲鸿马的颈部在正侧角度进是基本上不变型的。这个角度如同背面正面一样,拉长了颈部反觉不舒服,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所以说拉长与否,是以美为目的的。如左下图颈部拉长感觉不舒服。↓↓↓

悲鸿马的变型也是有一个演变过程的,从其早期的一些马画作品中,可以看到马的形体并没有离形走得过远,基本上属于写实状态。如著名的群马作品《九方皋》。画面上的马匹一望而知属于自然状态下的形体。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高长型”的样式。↓↓↓

悲鸿马夸张地拉长了腿部的长度。↓↓↓

四肢较正常马要长,这是悲鸿马的变形之一。↓↓↓

4.悲鸿马眼鼻特点分析

眼鼻的结构也很复杂,悲鸿马分别将它们概括为一个圈和点。窄脑门、大鼻孔、大眼睛的马品种优良,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三点悲鸿马都具备。鼻孔大的马肺活量也大,这种马善于奔驰。↓↓↓

5.悲鸿马尾部特点要领

轻型马尾毛较少。

(1)重型马尾毛浓密。

(2)悲鸿马汲取了重型马尾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它灵动并加以夸张,使之处于一种“动”的状态。即使是静态马,其尾也是摆动的,从而增强了马的形态美。

(3)重型马尾根紧贴臀部。

(4)轻型马尾则距离臀部有相当的距离。↓↓↓

6、悲鸿马尾部画法步骤图

(1)悲鸿马尾运笔犹如兰花,落笔先重后轻,渐出干笔。

(2)如书法运笔,流畅而飘逸。

(3)用笔要有交错变化。

(4)要注意动感的虚实变化。

(5)(6)角度的尾部透视变化大,在笔墨塑造中要考虑到这些特点,先浓后淡,先实后虚,先重后轻,是要遵循的原则。↓↓↓

与鬃相比尾部动势、变化、活动范围、透视关系等更大,因此,加强尾部的练习很重要,悲鸿马的尾部造型舒畅,概括性强,动势大,样式多,是画马的典范。行笔从左向右是通常的画法,从右向左则较难掌握。↓↓↓

7、鬃毛画法练习

图左为复制原图,图右为分析图,图右虚线部分是淡墨层,要先画深墨层,次画淡墨层。↓↓↓

鬃毛画法练习要点

(1)行笔要速疾;(2)(3)实入虚出;(4)水分要少;(5)中锋为主,间有侧锋;(6)笔与笔之间要相互交错,才有厚度;(7)稍干后即补以淡笔,使鬃毛更加丰满。↓↓↓

8、悲鸿马的临摹方法与画马程序

(1).双钩法:理解悲鸿马

(2).填墨法:熟悉笔墨

(3).对临法:强化认识

(1).双钩法

双钩法是我们认识悲鸿马的第一步,通过双钩我们从理性上认识了悲鸿马的造型,更深一步认识了它的具体形态,四肢的长度,鬃尾的结构以及笔法的基本特征。实线为主要轮廓结构,虚线为辅助线,这样一种学习形式,实际上与书法中的双钩法一样,是初学画马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优点就是能与原作极为相似,不足就是不能体会自由挥毫之痛快,但这也是学习过程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只有经过了这个阶段,才能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熟练掌握。所以一定要踏踏实实认真走过这个阶段,切不可好高骛远,否则只会欲速则不达。(虚线处为淡墨)↓↓↓

(2).填墨法

为什么叫填墨,就是在限制的范围内将墨充满,这是一种被动学习的方法,其结果看似形似,其实神气全元。尽管如此,也是初学者必须的“学步”阶段,只有亦步亦趋地遵循大师的脚印,才能用心智去体味其中的微妙之处。这个过程主要掌握:(1)注意墨线的轮廓,体会悲鸿马线条,在不同位置线形的不同变化。(2)学习用墨的技巧,体会墨与水,水与行笔速度之间的关系。(3)鼻梁处施以白色是悲鸿马画常常使用的,既提升了鼻梁的位置,又丰富了画的层次。↓↓↓

(3).对临法

单勾稿注意外轮廓与大结构一定要准确,尤其结构与结构之间的关键部位一定要掌握好距离,否则失形。主线以立其造型结构,确定主要关系。辅线(渲染)加以增强效果强调结构的阴阳体积,二者都不可忽视。↓↓↓

9、悲鸿马作品中的书法运用

谈到悲鸿马不能不谈其书法艺术。家学渊源为徐悲鸿先生奠定了深厚的书法根基,后在康有为先生的指导下,书艺大进。其开阔的结体,深厚的线条是大写意画马不可缺失的基础,二者之间互为彰显,同时画面上的题款还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欣赏品位。↓↓↓

无论是传统的工笔勾勒画马,还是徐悲鸿先生的写意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中锋用笔。中锋用笔的特点是圆润厚重,而悲鸿先生的马与书法用笔相通,尤其是篆书,我们可以从篆书的笔法中体会其用笔的技巧,笔法的顿挫虚实。↓↓↓

七、悲鸿马创作程序解析

1.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一

从头部开始是一般画马的顺序。在勾勒马体的环节要注意:(1)头线坚硬富于变化;(2)眼睛黑色充实饱满;(6)颈躯干线条粗壮与其巨大的形体匹配;(8)四肢线条富于节奏感。行笔顿笔的形态与结构紧密相连,注意后肢处侧腿部微妙的角度。

画鬃尾的笔可选用硬毫,容易出效果,徐悲鸿往往使用此种笔(10)

渲染用笔宜软毫短锋,易铺设大面积及控制水墨。

从行笔结构看悲鸿马最粗的线条为颈下缘,依次为躯干、四肢、蹄与头部边缘轮廓线。

四肢表现方法有没骨法、双钩法、没骨兼勾法。

腿骨与马蹄连接处的变化如示意图虚线所示。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勾画马体时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

(1)线条软弱缺乏笔力。

(2)线条飘浮,这是由于笔在纸上接触不实加之行笔过快造成的。

(3)忌墨线忽浓忽淡不成系统。

改正方法:加强墨线力度练习,细心体会,切忌浮躁。这是初勾阶段的通病。

2.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二

此图绘画顺序如下所示,先画马头(1)及胸前腿(2)(3),然后画后部(4)(5)。注意刻画顺序与笔形结构,下腹部的线条由左至右逐渐减细的过程中,笔形有一个由横行向后上的弧线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笔管的动作要与之相配合。有一个笔管捻动动作从左向右的方向(参见毛笔演示图)。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水墨画的绘制过程由两个关键组成,一是勾勒,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勾勒都是必须要经过的程序,这就是骨线立其形,如同建筑中的钢筋铁架确立起建筑物的骨架结构。二就是渲染,这个阶段是为了加强结构的体积和质感,“墨以分其阴阳”就是这个道理。最易出现的是以下问题:

(1)渲染过干,墨色与骨线相互脱节,这是勾勒墨线过干造成的。

(2)渲染过湿,墨色与骨线糊涂一片难分彼此,这是因为骨线过浊时即以渲染造成的。因此,要控制骨线的干湿程序,使二者既彼此融合为一体,又泾渭分明,界线清楚。

(3)渲染脏。这是因为反复渲染造成的渲染最好一次完成,最多加一次,否则画脏。

3.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三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勾线与渲染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技法,这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所获。须避免以下情况:

(1)勾线过“细”,细则伤气。感觉马体空洞无气势。

(2)勾线过“碎”,碎则支离散乱。加强线的整体感。

(3)渲染无结构,类似平涂,缺乏立体感。

(4)渲染笔触与结构肌肉走向不统一,应按照结构与肌肉的走向运动行笔的方向。

4.悲鸿马创作步骤图之四

群马临摹时首先要分析它的整体结构,以递进解析的思维分析出前后程序,找出绘制程序。首先画左边第一马(画中国画一般的顺序是从左至右),从这匹马的姿态来看,只有从尾部开始才可能层层递进。依次为尾、臀、后肢、腹肋、鬃、耳、头。把握原则即由近至远。注意后肢的下半部微向外展呈八字状。画第二匹马,程序同前一匹马。(左边第一马顺序(1)至(5))

补上最后面的一匹马,画这匹马时要注意,马与马相交的部位一定不要封严,否则会有粘在一起的感觉,这一点也是我们在今后的群马创作时极须注意的问题。右边第一马是全图最后一匹,我们观察一下,最后一匹与最初的一匹在画面中占据着什么位置,徐悲鸿先生采用了什么方法使画面更为醒目。全图共四匹马,一左一右的两匹马从姿态上一背一前,一昂首一低头,首先从动态上两匹马就有了明显的对比变化,使画面生动起来,其次我们看一看,两端的马在画面上墨色最重,技法上称之为“挤”,即以两块黑墨挤出中间的白色,从而形成画面的节奏感。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在今后的马画创作中运用好这种技法。

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渲染。前面讲过徐悲鸿先生将素描因素引入马画中,使之更具立体感,渲染在这里就起着一个明暗关系的作用。悲鸿马在勾勒时已将马体归纳为不同的体面结构。渲染就是将这种结构加以强化。初学者往往控制不好水分,水多了则全面渗化漫无边际使画面一片模糊,水分少了,笔又行不开,画面生硬突兀,所以初学者一定要先在其它纸上试一试效果,然后再进行渲染。

马完成后的补景要简练,不要影响主题,只要能表现环境和空间即可。

初学者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是群马,马匹众多,这个阶段要注意:(1)勾线不能“花”,几匹马要统一,看成是一个整体。否则画面令人眼花缭乱。(2)“花”就是渲染不当造成的,原因就是画面均等的空白令人目。如二花合在一起,那画面令人烦厌的程度可想而知。改正方法:统一马的笔墨,无论多少马看成一匹马布置黑白关系。渲染也是如此强调大关系,大块面,大结构。

此幅群奔图黑白相托,互为彰显。黑白是这六匹马的基本墨色关系,但是这三组黑白并非均等对待而是大小相间、错落有变的。首先右边为一大块黑墨稳住画面。旁边为一匹白马。前排第三匹仍为一匹白马,那黑在哪里呢?注意这匹白马的尾巴,这里一小块三角形墨块,以尾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是非常关键的一小块墨色。恰如围棋中的眼位,没有它画面难分前后左右(见图A)。

有了它,二、三、四匹马才前后分明左右分界。第五匹则以黑托出第四匹马的同时,昂首长嘶,引来左边第一马疾驰而至。另外,看一下头部与前肢的处理,虽然同为一个方向奔驰,却同中求异,各具神采,又顾盼呼应,联系紧密。一左一右两匹马,头紧紧转向中心从而产生向心力的效果。中间四匹马则各具神态,无一雷同。再看五匹马的四肢,尤其是前肢,在动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各展形态,屈伸自然,毫无修凿道痕迹。这其实是一个既有个人意志,又有同一目标“团结奋进”的让人称羡的团队。

群马中前排第三匹马和第四匹马的分解介绍

A 尾未加黑时画面散乱

B 尾加黑后的效果

群马中的蹄腿分析:丰富的四肢变化是我们演练的极佳范本,注意它们的关节、蹄形在不同透视情况下笔墨的变化。

画黑马时要浓墨勾勒,行笔艰涩,一定要稳定行笔,效果才好。渲染:(1)墨色色阶不要过大反差;(2)笔触不要细碎。

黑马不是全身一片黑墨色,而是有轻有重,黑中有内容。黑中有结构的凹凸、肌肉的起伏、明暗的转折等等,只有运用好墨色,马体的效果才是立体的。

群马中的白马画法

全身以淡墨勾勒。注意淡墨也是有色阶变化的,原则是近浓远淡,头浓尾淡。最后用稍浓于身体的墨色复勾结构交汇处、关节处,以提醒全面,使之更具神采。

白马渲染时干笔不要过多,否则画面容易脏。鬃尾则必须干笔才有毛质的蓬松效果。

全部勾勒完成后再进行渲染,渲染时要调足墨色,因为马匹众多,切莫中途再调,那样会打断渲染的思路与情绪,容易产生不佳的效果。前四匹马渲染后就要进行第五、第六匹的渲染了,要把握好结构、墨色、水份速度的相互关系。

临摹顺序:后排(6) 左二(5) 左一(4) 右三(3) 右二(2) 右一(1)

八、悲鸿马的局部练习要领

悲鸿马的线条不是“白描”的放大,多样性、结合马体进行变化是悲鸿马的特点。如头部外侧线条细瘦、颈下宽厚肥壮等。

断与连是悲鸿马非常讲究的。断与连非随意而定,其原则是:马体结构相连处墨线连接牢固。马体结构相交处线条留有空间,即“断”。使马体具有灵动的感觉和体积感、空间感(见箭头示意)。

悲鸿马的局部练习

线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是悲鸿马中运用线的特点,其墨线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墨线而是赋予了新思维、新技法、充满活力内容的线,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勾勒出头部的几何结构然后用墨色加以渲染,形成鲜明的两个大面,更加概括、生动、传神。

复杂的头部结构只保留了眼、鼻、口,其他的全部隐去。

蹄子是马体非常重要的部位,类似人的手足,一幅马作的成功与否,与蹄子的质量高低有直接的联系,严谨的结构,纯熟的笔法,鲜活的墨色是必备的三要素。徐悲鸿由衷地感慨马蹄“比女人的高跟鞋还难画”。

群马图中马蹄的笔墨造型分析:

九、悲鸿马解疑

1.关于悲鸿马的质疑,有的人认为悲鸿马和奔跑时,马的前腿伸得过直,认为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姿态,如果这样伸直,在高速的冲击中,马腿会戳折的。(图A)

需要解释的是:艺术的原则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增加美感和艺术感染力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2.如果正面奔跑的马前腿不是笔直伸出而是如左上图弯曲。可以看出奔跑的速度极大地降低,视觉冲击力根本也就谈不了。所以这个角度下马腿伸直是有道理的。

3.现实生活中马在高速运动中的一刹那,腿有笔直的一刻。所以徐悲鸿先生绝不是信手而来,而是有现实生活作为依托的。(图B)

十、悲鸿马笔墨、笔触解析

1.写意马儿马的笔触

画儿马要注意以下问题:

(1)行笔缓慢,笔中含墨量要大,含水量要小,形成了厚重、干涩粗犷的形态,符合雄性的剽悍美。

(2)鬃尾注意黑白、虚实、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头虽远而墨重就是为了突出重点。

(儿马即公马、雄性马)

儿马的写意笔触

2.写意马骒马的笔触

创作骒马的原则

  • (1)造型宜相对瘦细。臀形略显丰满,外形呈弧形。

  • (2)笔触宜流畅,减少停顿,目的是使面面洁净,较少“斑点”状。

  • (3)墨色尽可能清淡。

  • (4)注意鬃尾毛的笔要干一些。

3.小马的写意笔触

大面积的笔触,也很适宜小马的表现,体现一种柔弱的效果。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