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远故事】独家揭秘定远历史上的四大书院!

 冬不拉拉 2019-05-20

     书院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唐,盛于宋,衰亡于清末,历时千载。书院作为中国传统儒家传道授业的“大学”之地,遍及华夏,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曾起过巨大的推进作用。

   虽然书院被废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但一百多年来,书院一直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定远历史上曾有四大书院,分别是:曲阳书院、治溪书院、仁寿书院、青云书院。

曲阳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在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清政府的书院政策是,以创建上下一统、制度完善、定性明确的官办书院教育体系为主要目标。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定远知县郑基于定城文庙东(今县实验小学)建“曲阳书院”。

   道光三年(1823年)重修“曲阳书院”。

   当年书院的学生分两类:一是经县试取得廪生、增生的,为应乡试,每月定时到院听讲,送文章、词赋请求批改者,编入“文生月课”;二是童生应县试,入院攻读经史者,编入“童生常课”。教学方法采用个别钻研、相互问答,集体讲释等形式,以研读儒学经典为主,间或讨论时政。童生在院修业3年,期满合格者,发给文凭,以儒学生员看待。

   古代书院的“一把手”不叫“院长”,多称“山长”。这是因为古代书院多建在环境优美、景色宜人的山上,喜欢与道观、寺庙为邻。宋代以后,书院成了古代中国读书人心目中的学术圣地。而成就书院这一崇高地位的,是其办学理念。书院出任山长(书院主事者)的人几乎都是学坛名流,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曲阳书院聘请寿州进士孙传爽为山长,按月授课,废除八股。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邑绅陈骧始以“曲阳书院”创立定远县第一个高等小学堂,就是今天定远县实验小学的前身。

   定远县实验小学具体创建时间是1906年3月。她的前身分别为“曲阳书院”、“模范小学”、“简师附小”、“曲阳小学”。1952年正式改名为实验小学。

   实验小学历经百年风雨,经过几代“实小人”的艰苦努力,迄今已发展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理念最前卫的基础教育示范基地。

冶溪书院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定远知县张景尉在炉桥镇东岳庙创建“能宏书院”。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监生俞巽募众重建“能宏书院”,易名“冶溪书院”。

   一个地方的地名,往往是这里的历史胎记,冶溪作为炉桥的古名,也是炉桥历史悠久的见证。

   该书院与炉桥名人方绍舟在历史上还有着渊源关系。方绍舟(1867年~1940年),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员。早期参加反抗封建专制的民主革命,晚年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是江淮地区著名的抗日英雄。

   方绍舟在20世纪30年代回到家乡炉桥,在能宏(冶溪)书院基础上创办了“绍舟中学”,就是今炉桥中学前身。

   上图为方绍舟在家乡创办的炉桥中学

   炉桥中学地处冶溪大街。其历史演变是:在能宏(冶溪)书院基础上创立的私立“绍舟中学”,于1949年2月由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改为“定远县第二中学”,1955年升格为省重点初中,校名为“安徽省炉桥初级中学”。1960年曾招收高中班,两年后撤消。1971年改为完中。炉桥中学为家乡培养了大批的仁人志士。

仁寿书院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定远知县张景尉在定城南门大街建立“仁寿书院”。

   张景尉尊师重道,很有作为,在定远为官做了很多善事。

   南宋名相定远人董槐墓,就与张景尉有关联。清安徽《定远县志·邱垄》载:“许国公董槐墓,县西察院后,(注:即现在建设小学内西南角)。康熙癸已年(1713),知县张景尉立华表、墓道,邑人凌涛题碑。”

   清朝书院数量较大,多数同官学无大差别。清朝末年,随着封建制度的日渐瓦解,书院也江河日下,虽有人采取多种变应措施,力加挽救,但是收效甚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新式学校及其制度的引入,光绪皇帝于1901年诏令全国书院一律改为新学堂,中国书院及其制度就此结束。谕令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

   仁寿书院停办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县人杨炳坤、穆家琨等人在定城南门兴办了毓秀小学堂,就是今定远县民族小学的前身。 

青云书院

   与以上三个书院不同,青云书院建于明代。

   明代自公元1368年至1644年,前后276年间,全国共有书院1962所。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书院进入极盛时期。其直接原因是王阳明、湛若水等一批名流大师倡书院以聚徒讲学。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定远知县高璧在定城东门后街原“贞蒙书院”处兴建“青云书院”,位置大约在定远中学(现定远县第一初级中学)一带。

   定城东门后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定远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定城主要街道呈十字形,分东西南北4条大街,另外还有东门后街(现名东后街)。由此可见,东后街的历史至少在500年以上。

   如今的东后街时尚、新潮,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其繁华、热闹程度,丝毫不逊于一些古镇景区的老街。为什么如此,其实原因很简单,东后街贯穿了定城古代的两个书院,现在的两个名校——定远第一初中和实验小学,人气特旺。从古至今这条街道都同定远厚重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虽然青云书院再也无法见到它当年的模样,但是东后街的存在则成为了它的一个见证者。这条街道见证了青云书院曾经的辉煌,也见证着一份萦绕在心中挥之不去的怀念。

   创立青云书院的知县高壁,在历史上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县官。

   大家知道,北宋包拯代理定远知县时,曾驯服一虎,系之于石,登台判虎,消除了人们的畏虎心理,进而组织捕捉,最后消灭了虎灾。为纪念包拯,后人在定城建判虎台,台上建有判虎亭,亭前台侧石碑上刻“系虎”二字,名“系虎石”。这个台、亭、石均系明代定远知县高壁所重建。

   岁月沧桑,青云书院(贞蒙书院)早已不存,但其旧址上的定远第一初级中学办学一流,想必也有历史文化传承的因素。

   青云书院,念着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我仿佛看到了在蓝天白云下,有一位神采奕奕的老先生正在为学生讲授知识,我仿佛听到了老先生抑扬顿挫的讲课声,书院里琅琅的读书声,还有榕树上夏蝉的鸣叫声。讲课声、读书声、蝉声,此起彼伏,象一首和谐的乐曲,多么悦耳动听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就体现了当时书院学子的家国情怀。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定远历史上四大书院的勃兴,直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明清两代定远出了两个榜眼,整个清代定远共出了24位进士。《定远县志》曾记载,定远县“士皆慕礼义、知学问,为文力追先正。近日人愈奋发,虽寒俭之家,无不延师课读,文运蒸蒸日上,甲科接踵,鼎甲亦问出”,因此成为江淮地区有名的进士大县。

   如今,定远四大书院的历史,早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化成了定远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无论书院的形式怎么改变,“士志于道”的书院精神,历经千年,依然始终如一。(何俊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