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背诵《伤寒论》怎样把序号和条文联系起来?

 stccp 2019-05-20

伤寒论:六经辨证,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借用经络之名称。用来概括伤寒病发展过程,以箭头方向,中六个阶段的变化,成为伤寒辨证论治纲领。

一,太阳病:主要分为经证与腑证。太阳经证是病邪侵犯肌表,又分(中风)与(伤寒)两种。中风为表虚,伤寒为表实。太阳病(中风),证见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治疗用解肌发表之法,以桂枝汤为主方。太阳病(伤寒),证见恶寒发热,无汗,骨节疼痛,脉浮紧,治疗用发汗解表之法,以痳黄汤为主方。太阳腑证,因表邪不解,内传(膀胱)引起。证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或水入即吐,是为膀胱蓄水证。如证见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如狂发狂的,是为膀胱蓄血证。

二,阳明病:阳明病由太阳传经而来,表现为胃肠实热,分两个类型。高热,大渴,出汗,脉洪大者,是阳明经证,用清里热法,以(白虎汤)为主方。潮热,出汗,腹滿而硬,大便秘结,谵语神昏,捉衣摸床,脉沉实者,为阳明腑证,用通腑泻热法,以大承气汤为主方。

三,少阳病:少阳病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滿闷,口苦咽干,目眩,舌苔白,脉弦。病在太阳与阳明之间,称半表半里胆热证候,治疗用和解表里法,以小柴胡汤为主方。

四,太阴病:大多是从三阳病传变而来,也有外邪直中太阴。外邪入里,化为寒湿,证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口不渴,舌淡苔白,脉缓。太阴病为脾虚寒湿,治疗用温中散寒法,以理中汤为主方。

五,少阴病:可由他经传来,也可直中,为心肾虚衰严重阶段。主要症状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卧不得,不能入眠,四肢厥冷,小便清长,治用回阳救逆法,以(四逆汤)为主方。

六,厥阴病:主要症状为,四肢厥冷,寒热交错,下利吐秽,口渴咽干。是伤寒后期,肝与心包病为主,病情较复杂的证候,治疗要温清并用。可用乌梅丸之类。

伤寒病六经传病,可依次渐进,也可越经传入。以人体素质差别而论。

学伤寒六经,是要参透其理论,掌握消化其含义,能够灵活应用,并能发挥创造,才能治病。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领会,伤寒论六经条文。学习中医靠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要用科学推理,唯物辨证法。医学理论只能作为参考研究,不是绝对正确,是相对正确。学习用错方法,不能学好中医。古代医学,不能区分细菌,病毒感染,或者自身功能问题,这要在用药上值得重视。

人体是活的,不是机器,医学也要灵活应用。古代,现代的医学理论,都要学习,但只能作为参考学习,要参透其中精华,并在此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理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出状元。要的是能准确断症,准确用药,能够保健康。

战国时期的(内经:八纲,脏腑经络论证),以至东汉未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六经辨证),有某种相同的论点。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至清朝早期完成的(温热病,三焦理论,卫,气,营,血),也有共同的论点。但也都是古代医家各自独具的医学理论,是他们创建的理论,也都有独特的见解。应该参透学习,发挥,不是默守成规。中医学要进步,不是要保守。学习中医理论,应与中医药相结合。中医药只知性味还不行,还要知道药物成分,临床检验,毒副作用。没有药物知识,理论便无用武之地。医生开药方,都要小心谨慎。不能马虎。

要学好医术,必须先从自身做试验。如果自病不能治,证明医术还不行。医生的大脑,要特别发达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