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谭纶与金河 巴蜀河流故事

 东方欲晓10 2019-05-20

这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的初春,已经是3月了,冬的萧瑟刚刚收起,春柳在寒风里已经萌发出新芽。这一天,成都少城金水河边,走来了一位身穿官服、一身英气的中年人,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抗倭名将,刚从海边的广东巡抚任上,先是调任陕西督抚,在路上又临时改调任四川巡抚的谭纶。
和前任巡抚刘自强交接完,谭纶(字子理,号二华,原籍江西宜黄)就开始巡视成都的府城,也难怪,这位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的军人,做什么都是风风火火的。
此时的成都府的金河御河,已然是一片凋敝:作为和城墙相依为命的金河、御河,因城墙的废弛也大部淤塞,河道无存,“(金水)河之深若广才咫尺,雨潦无所归,蜀人患之。”现场查勘以后,谭纶很是感叹,并立志“吾将复金水河”。当即命令成都各府县民众和驻军,在修复城墙的同时,重开金河故道。整治工程从护城河水系开始,首先疏浚了引郫江段渠道,使金水河通过护城河得到了稳定的水源。后又调成都驻军开挖引水渠,疏淘金水河、御河。分别在取水口修分水石堰一道,渠上建水闸,御河边筑堤一道。
当时的明成都知府刘侃在《重开金水河》一文中,详细记载了明确的分工和竣工的时间,“……冬十二月戊申万锸俱兴;又明日己酉,渠成而江入隍。越二日辛亥,汰河之壅,广三尺有奇,其深三之一,而河成。”疏淘后的金水河,河道宽约10米,深约3米,其长度,按照清同治《成都县志》记载为1526丈(约合今天的5087米)。
疏淘后的金水河,一派宜居景象:“金水之漪,洋然流贯阛阓(街市),蜀人奔走聚观,诧其神异。由是釜者汲,垢者沐,道渴者饮,洸者洴澼(漂洗),园者灌。濯锦之官,浣花之姝,杂沓而至,欢声万喙,莫不鼓舞。”
这就是说,用河水煮饭的,沐浴的,干渴饮河水的,漂洗衣物的,浇灌田园苗圃的,河边人来人往,既有濯锦的男人,也有浣花的女子……
谭纶一生,经历了明朝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其任职主要为军事领袖,大部分时间是在战场指挥若定,是和戚继光同名的抗倭名将。但从1566年3月抵成都,1566年10月升任两广总督,兼巡抚广西离开成都,在四川只停留了7个月。这位成都历史上的过客,当时从军事目的出发(巩固城池,疏淘河流,操练兵丁)的举动,却因给百姓带来了便利,对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被人们长久记忆。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生于明弘治元年(1488 ),卒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 ),四川新都人,官翰林院修撰,经院讲官,24 岁中状元,因议大礼,流放云南,72 岁死于云南戍所。杨升庵是著名的学者、诗人和文学家,对哲学、史学、天文、地理、医学、生物、金石、书画、音乐、戏剧、宗教、语言、民俗、民族等学科都有极深的造诣。他一生博学多闻,著作达四百余种,著有古乐府杂言名作《三岔驿》,七言古诗《垂杨篇》,七言律诗《春兴》、五言古诗《海口行》和七言绝句《滇海曲》等名篇。《明史·杨慎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巴蜀文化
巴蜀河流故事 | 杨升庵与新都桂湖
巴蜀河流故事 | 蜀王府与御河
巴蜀河流故事 | 赵抃、陆游与罨画池
巴蜀河流故事 | 席旦、席益疏掏金河
巴蜀河流故事 | 苏东坡与三苏祠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