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白云73 2019-05-20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密封线”

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高考前考生进行了无数次的模拟,考生最熟悉的事,是考生信息千万不能写到“密封线”外,否则“零分”试卷可能就“诞生”了。

试卷上的“密封线”是谁发明的呢?当然,这肯定与考试有关。

古代考试,目的是为了选官。而选官的方法,大体经过了世袭、荐举和考试三个过程。世袭是基于血缘,荐举亦基于身份,并非百分之百地凭德行、本领。真正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还是通过考试,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中国最早的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到清光绪卅一年废“科举”,以试取仕经历了1300多年。当然,废“科举”并不等于废“考试”。人类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大清朝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这就是改革考试的内容与形式。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科举殿试

隋朝发明了科举考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隋朝很短命,被唐朝取而代之。唐朝的伟大,在于能继承前朝的文明成果,科举考试就这么沿袭下来了。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武则天剧照

隋朝与唐初期,科举试卷是没有“密封线”的。不仅没有“密封线”,唐初科考阅卷时,还要附上考生推荐人的“行卷”。阅卷老师不仅可以知道试卷上考生的姓名,通过“行卷”还可以知道这个考生的指导老师是谁,平时成绩如何。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考生的简历一清二楚,平时成绩也能看出来。唐代著名白居易,参加科考时, “行卷”上即有其儿时写的 “离离原上草”一诗。主考官看到白居易的“行卷”上,很容易判断出他确实是个人才。

所以,试卷不设“密封线”,同时附加考生信息,优点也是明显的。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考生

问题是,人都是主观的。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假设这个考生是考官的亲戚,甚至是自己的子女,试卷再差,也会被判高分。跟自己没关系的考生,成绩再好,分数也不会高。

这就是考试的制度设计,不能有漏洞。再好的设想,如果有漏洞,最终肯定不能实现。

武则天是了不起的女皇,在中国女人居然当了皇帝,充分证明这个女人实在不寻常。

武则天当政时,经常发现因吏部选举时多有不实。武则天的聪明之处,不是反腐败,查处贪官。但可以肯定,考试成绩评得不公,绝对是有人得了好处乱办事。

在借鉴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武则天下令科举阅卷时,先用纸糊上考生的姓名。试卷成绩评定后,再将考生的姓名打开。考官要作弊,就没有以前便利了。

所以,试卷“密封线”的发明者,当是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武则天剧照

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国家治理也是人治背景。武则天下台后,她“发明”的试卷“弥封”加“密封线”,也随之结束了。

作为一种制度,试卷“弥封”加“密封线”,直到宋代才正式形成。据《宋史·选举》:宋太宗时,监丞陈靖提议“糊名考校”,以杜绝阅卷中的徇私舞弊。1033年,宋仁宗下诏各级考选一律封弥卷首。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科举试卷的卷首

科举试卷的卷首,写的是考生姓名、地址(乡贯)以及家庭成员等信息。考官阅卷前,先将这一部分糊起来,成绩评好后才拆开弥封。

所以,试卷加上“密封线”,真正发明者是宋代的陈靖。而陈靖的发明,应该是受到武则天的启发。

试卷加了“密封线”,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肯定是不行的。字如其人,试卷上考生的字迹,考官很容易辨认出来。如果再在字迹上加上一些特殊记号,想保密那是不可能的。

保密起见,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又出台了一项新的制度——誊录。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考生

誊录,就是让书吏将考生的试卷抄成副本。考官阅卷时,阅的是誊抄后的副本,而不是考生原卷,考生的字迹考官根本看不到。考生即使在试卷上留有什么记号,誊录时也全部过滤掉了。但现在的高考高生数量太大,试卷誊录无法做到,只能将加“密封线”的方法继续保留。

经“弥封”和“誊录”,阅卷环节应该就公正了。

“弥封”与“誊录”这种制度设计,明清时期予以继承。虽说科场舞弊时有发生,但毕竟是个案,难度也很大。整体上讲,中国的科举是相当公平的。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今天高考仍在使用,不得不佩服这女人的智商!

考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