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幸福里,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划定都市圈范围?目前都市圈没有统一的概念与界定标准,现有研究与规划认为所谓的“都市圈”是一个大的核心城市,以及与这个城市在经济、社会上具有紧密联系的邻接城镇与地区,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圈层式结构。 以往都市圈的范围大多以核心城市为起点,根据一定的缓冲距离,以此划定核心圈层与紧密圈层,这种方法较为简单,以经验判断为主,支撑的数据类型单一,主观判断较多,导致有些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交通方便的区域没有被考虑进去,或者已划进去的城镇与核心城市联系并没有那么紧密。基于此,本研究引入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对都市圈范围的划定进行验证和补充。 1.1 数据来源 研究使用真实的、城市各区域之间的流数据(基于手机信令的人流数据,基于客运、货运的交通流数据,基于产业互投的投资流数据等),兼具了统计数据与新型大数据。 其中,手机信令数据的空间精度能够精确到1km单元网格,实现了人口的分时分布、流动分析,以及年龄、性别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客运、货运信息可以精确到火车班次、出发到达站点的分布;投资数据可以精确到城市间相互投资的年份、产业类别等信息。再采用专业的算法将多源数据融合,全局性地研究城市间的社会、经济、交通的交互关系,从而进行都市圈范围的合理划定。 多源、多维数据融合的创新研究方法,突破了基于统计数据的传统静态模型局限,起到了数据相互验证和补充的作用,提升了都市圈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表1: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1.2 都市圈划定流程 都市圈范围划定流程
在国家“19 2”城市群规划的基础上,立足都圈发展实际,根据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选取“19 2”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以及东中西部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
以核密度分析为方法,利用互联网定位数据分析人口24小时活动状况,根据人的活动特征初步确定核心城市的就业、居住、休闲娱乐等中心区域,并结合POI的分布状况,最终确定核心城市的各类中心。
以识别出来的核心城市中心为起点划定网格范围(若为多中心城市,网格范围以各中心划定网格并集处理),再根据精细网格空间单元,利用地图的实际导航数据,计算从任意一个网格中心点驾驶到达其他网格中心点的行驶时间,这样得到更为接近实际情况的出行时间。 基于导航数据初步确定的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等时圈范围分析
1)人口出行联系 采用海量的手机信令数据,研究等时圈范围内的人口出行特征,识别核心城市与周边各城市、区县之间的通勤出行联系,精准把握区域之间的人口职住联系特征,识别人口出行联系的密集区。 2)经济资金联系 利用城市间企业的相互投资数据,研究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分析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及不同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状况,从而进行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的准确认知。 基于企业投资数据的全国各城市之间的投资联系紧密度 3)铁路交通联系 利用铁路站点之间的车次联系,研究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的铁路交通联系,通过铁路联系的空间分布图可以直观看出,各城市与其周边城市的联系紧密程度,这为城市间铁路交通联系紧密度的准确认知提供有力帮助。 城市间铁路交通联系
将等时圈范围数据与人口出行流、投资流、交通流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综合判定核心城市在人口、经济、交通方面的主要辐射范围,最终划定都市圈范围,使得都市圈的划定更为科学合理。 将等时圈与人口出行流数据叠加分析时,发现人口出行密集区主要集中在1小时出行区域,即核心区;而大部分人口出行主要集中在2小时出行区域,即主要覆盖区。若将投资流、交通流数据同时叠加上去,可以综合确定与核心城市联系紧密的城市范围。 都市圈范围初步划定 02 都市圈研究初步结论2.1 核心城市形态勾绘——从单中心到多中心 采用宜出行数据分析各都市圈核心城市内24小时人口活动状况,较为清晰地刻画出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单中心、轴带单中心、一主多副等城市结构形态。 1)单中心辐射城市 北京市、郑州市为典型的中心主导型城市,均以放射状和环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向外拓展发展,形成连绵的圈层状城市形态。 北京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郑州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2)轴带单中心发展城市 武汉属于典型的轴带单中心发展模式,尽管主城区被长江隔开,但人口的活动却因为两岸之间便捷的轨道交通及过江隧道而连接起来,形成了轴状城市形态。 武汉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3)有主有副组团发展形态 从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可以看出,天津市与成都市属于典型的一主一副组团发展模式,一主是指城市主城区,一副之于天津是指滨海新区、之于成都是指天府新区。天津的滨海新区人口活动稍弱于其主城区,成都的天府新区人口活动却明显弱于其主城区,可见天府新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 天津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成都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广州市与青岛市则属于一主多副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其中广州市呈现星形放射状发展,沿主要交通轴,朝着主城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扩张;而青岛市呈现串珠式形态,朝李沧区、城阳区方向扩展。 广州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青岛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4)多组团发展型态 深圳市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发展成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各组团人口活动热力强度差别较小,发育状况接近,穿梭其间的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联系起各组团,推动了深圳城市的均衡发展。 深圳市24小时人口活动热力分布变化 03 研究成果应用领域及研究意义3.1 流数据,弥补不足 相较于城市的静态规模,流动其间的动态要素的汇集与扩散,才是都市圈发展与区域联动的关键所在。基于传统的城市研究进行政策制定时,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都市圈的布局和发展模式更多的被静态的、理想化的模型所束缚。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根据真实流数据(人口流、交通流、投资流等),采用多源大数据融合技术,深入探究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的交互关系,以此确定核心城市的辐射范围,从而较为精准的划定都市圈边界,弥补了以往仅利用静态数据对都市圈范围划定的不足。 3.2 精细化,深挖症结 以真实交通出行识别等时圈为研究范围,将研究尺度细化到公里网格,利用精细的多源数据,构建多维视角的评价指标,对都市圈范围内各网格的综合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估。解决了传统数据对大区域范围地产项目开发的价值洼地发掘难以精细化研究的问题。 3.3 比较全国都市圈 在《深度研究:也给都市圈做个体检》报告中选取的29个都市圈,共包含了全国161个城市,占到全国总国土面积的23%,却承载着全国57%的人口,创造了全国76%的GDP产值,数据充分表明都市圈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该研究从创新热力、空间潜力、人口活力、公服能力、网络联系度和网络成熟度六大方面,对都市圈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方位评估,这对依据不同都市圈的发展水平合理制定政策和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都市圈对区域发展的增长带动作用。 3.4 问诊都市圈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