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东西二王 2019-05-20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导读:2017年11月18日-20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召开。在“区域视角下的大数据重塑城市发展”学术对话上,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李栋作为嘉宾进行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以下为报告全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非常感谢今天到场的各位同事、各位朋友、各位嘉宾!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大数据区域研究方面做的初步探索,包括在区域层面如何通过数据开展分析,特别是不只在空间层面,在非空间层面的进一步挖掘。

01、研究背景

清华同衡与高德地图曾联合做过一份中国城市的报告,通过夜间出行活动的分布来观察城市群,了解一个更加精细的城市活动空间格局(类似于之前采用夜光影像看城市的发展)。下图可以观察到中国出现的城市群发展态势。从研究的视角来说,这个方向是两个思路的结合,一个是规划的实践层面,另一个从技术层面,把数据和智能的思维越来越多应用到这个领域里。我们提出从网格到网络的发展逻辑,下面我会逐步说一下各个阶段我们的一些实践和理解。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02、大数据升级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1、传统区域分析:理想化的静态研究

先从最基本的区域分析的角度出发,传统区域分析是以中心地理论为支撑的架构,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工作里都是在这套架构下开展工作。对于区域规划来说最终形成点、轴的规划意向格局。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经典中心地理论模型

2、网格分析:多源数据融合的城乡空间格局

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每个空间单元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中心地,把中心地拓展到每个单元就是网格式的分析。这方面过去数据欠缺比较难实现,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可以把每个格子都当作中心地来计算。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工作,把全国核心的城市群进行了类似的计算。比如我们在山东济南做的实践,先找到时空可达性范围,再把人口、产业、交通还有城市功能,包括地价等等关键信息进行叠加,在这个范围里了解这种真实的空间条件下社会经济的要素是怎么样分布、关联的。我觉得这个网格分析是把传统的中心地理论往普适的层面推进了很大一步。

3、网络分析

1)真实流理解城市与区域的复杂性

回应到城市群的研究,我们希望用流的数据把每个格子关联起来,这种关联在传统地理学上也有,包括各种重力模型,但是那是理论猜测的量,现在的大数据能让我们知道真实的点和点之间的关联是什么。目前人口流、资本流、交通流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关联在一起。

在比较小的层面,可以做到每个格子和每个格子的关联,我们对珠三角区域内的人口就业情况做过一个评估,基于真实的人口流动数据来构建区域空间的联系网络,通过直观的观察可以发现哪些区之间的联系比较强。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其实流的数据背后隐藏了区域格局和区域功能的特点,可以通过据簇群的算法,考虑到空间连接性,把这个板块进行分区。比如把区分成5个区、10个区、30个区,这样分区的结构体现了板块内部每个单元的联系比较强,板块之外单元之间的联系比较弱。珠三角这个区域可能会被分为三个城市群,在第一个层次分成5个群的时候,可以对比一下规划意向,我发现珠江东岸的在人口流动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板块。在珠江西岸发现广州和佛山肇庆没有在一个圈层里面。所以这个分析最直接的用法就是评估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意向到底实施到了什么程度。

大数据升级区域研究方式:从网格到网络

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把刚才的网格的可达性和功能评估的结果,把网格和流叠加在一起,可以进一步解释哪些地方是网格的可达性强,导致流动性强,或者流动性强让这个地方的网格性功能进一步上升。刚才说的分析不是替代的作用,是不断叠加的作用,从中心地一个点一个轴开始做起,铺到网格上,在网格上再叠加一层流或更多层的流,让空间更加的丰满。

2)从空间要素到非空间要素,探寻抽象网络拓扑中潜藏的规律

再进一步,抛开地理位置之后,是更有价值的非空间的抽象的网络,拿产业关系作为一个例子,整个中国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当细分到其中一个小块之后可以看见每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强度,网络没有地理空间信息,但是它表达了一个地理空间信息之外的功能演化的逻辑。在顺德产业关联的特征网络中,每个地方的产业图谱都不一样,最高点是最原始的矿产农业,是怎么走到现在的优势产业,这是现状。也可以看它5年前什么样子,现在是什么样,甚至可以看未来产业结构会走成什么样。可以获得特定地点的特征产业,替未来的产业转型和发展的定位有一个更强的支撑。

03、总结

总结一下。从网格到网络是规划思维、数据思维融合很直观的体现。展望未来,其实就是从空间的信息到更加广阔的深层次分析。从网格到网络是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的提升。而很多时候观察空间所得到的只是一种表象,哪里人多,哪里人少,哪里交通拥堵,但我们更多是想了解这些现象背后形成的根源,所以我们会看空间以外很多复杂网络的关系。

我主要是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这两个层面的发展方向,也希望将来有更多的实践。

谢谢大家!

文中配图来源于李栋PP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