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同德,清华同衡规划院 最近媒体报导,长期从事环境与健康研究的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王五一绘出了一幅长寿地图。该图用长寿指数来恒量(某区域的长寿指数是指该区域中90岁以上老人占65岁以上老人的千分比)。长寿老人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理聚集性。以省市区行政区为统计单元,其中前八名的是海南29.46最高,其余依次是上海(27.17)、广东(26.62)、广西、(24.99)福建(20.69)、江苏(19.29)、山东(18.48)、浙江(18.20)。前八名区域全部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第二区域是沿江地带。而北京的长寿指数仅是海南的一半(14.61)。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王五一等分析的结论与作者用区域地学环境对宜居城市影响的研究结论大体吻合: 1、长寿指数高的多聚集在南方沿海的中、低山丘陵及冲积、洪积平原地区,其次分布在中部沿江河地带。 2、这些地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人类居住、老人户外健身活动。 3、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大气环境有利于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物的扩散,天然净化能力强,不容易形成雾霾,加上负氧离子相对高,空气清新。 4、这些地区水系发达,水源充足,有利动植物生长,生态环境良好,人类就地享用的农副渔食品品质相对较好,都有利于人类健康生活。 5、王五一还研究认为:东北和西北地区冬天寒冷漫长,气候变化剧烈,空气干燥,因此长寿老人偏少。笔者认为,寒冷地区不利于人类长时间进行户外活动,食物单调,与南方沿海、沿江相比,不利于老人健康生存。迄今为止,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认定的“中国长寿之乡”有60多个(以县、市为行政单元),没有一个在东北。 6、此外,高原地区的地学环境和气候条件(气压、气温、湿度等)相对都不利于人类活动,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生存活动。当然在低纬度高原某些局部地段(如海拔相对较低、背风朝阳面水,被古人称为风水宝地)尚可适宜人类生活,但要严格控制人口密度,人口和产业严格控制在环境自净能力之内。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学环境地居民应该搬迁至适宜地段。 从总体综合起来分析,人类居住的地学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从国家层面,在布局城镇规划中应该认真分析这一重要因素;在布局安排养老产业时更应充分考虑地学环境对老人生存特点的影响,合理规划。面对不宜人类生存的地学环境,在认真调研评估的基础上作出调整或搬迁的规划安排。规划师在规划设计或选址中要充分考虑区域或局部地学环境对居住的影响。 李同德:高级工程师,清华同衡规划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顾问总工。主要著作有《地质公园规划概论》《地质公园规划探索与研究》《旅游地学大辞典》(部分条目)等。近年来主持完成及合作完成了包括二十多项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