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NAS》:“懒癌”是一种病,不是借口!斯坦福科学家为十年患病儿子,找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科学证...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5-20

“人未工作身先累?”的症状通常都被认为是逃避工作的“懒惰”,而头痛、记忆力减退也被认为是为“懒惰”找的借口,这种情况让患有慢性疲劳症的人感觉太委屈。

慢性疲劳综合症(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ME/CFS),是一种身体出现长时间(连续6个月以上)原因不明的感受到身体极度疲劳或身体不适。其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极度疲劳、失去食欲、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焦虑、抑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等症状,而这些症状与感冒或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很难被准确识别。

近日,《PNAS》杂志上刊载了一篇关于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研究报告,粉碎了该疾病不能被科学所证明的“谣言”。该研究利用血液检测超敏感测定方法标记生物线索,并为该疾病的药物研发提供前瞻性的技术支持。

该项研究的通讯作者、生物化学和遗传学教授Ron Davis说:“慢性疲劳综合征通常被归类为假想性疾病。当患者寻求医生帮助时,他们可能会被接受一系列检查,包括肝、肾和心脏功能,以及血液和免疫细胞计数。所有这些不同的测试通常会指导医生诊断出另一种疾病,但对于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来说,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因为问题在于,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了解不够深入。”

Ron Davis 图片来源:Stanford Medicine

通过对40人的血液样本(2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进行检测,得出了精确的结果,准确标记出所有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健康个体。该诊断平台甚至可以帮助确定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可能性的药物。通过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暴露给候选药物,并重新进行诊断测试,研究人员可能会看到这种药物是否能改善免疫细胞反应。目前,该团队已经在使用这个平台来筛选潜在的药物,以希望帮助到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

当慢性疲劳综合症被真正诊断出来时,是基于症状的,如疲劳、对光的敏感性和无法解释的疼痛等,而且只有在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之后,才能确定是该疾病。

据不完全估计,美国有200万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症。Ron Davis教授一直致力于寻找慢性综合症的科学证据,其背后很大的原因来自于他渴望帮助已患有该疾病长达十年的儿子恢复健康。正是Davis在他儿子身上发现的一条生物学线索,引导他和斯坦福大学前研究员Rahim Esfandyarpour开发了这种新型诊断工具。

Esfandyarour领导开发的这一方法采用的是“纳米电子检测法”。这种测试可以测量微量能量的变化,可以作为免疫细胞和血浆健康状况的指标。这项诊断技术包含了数千个可以产生电流的电极,以及容纳由免疫细胞和血浆组成的简化血液样本的腔室。在腔室内,免疫细胞和血浆会干扰电流,改变其流动,使电流从一端流向另一端。电流活动的变化与样本的健康直接相关。

该研究团队的想法是利用盐来强调健康和患者的样本,然后比较每个样本如何影响电流流动。电流的变化表明细胞的变化:电流变化越大,细胞水平上的变化就越大。大的改变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是细胞和血浆在压力下挣扎无法正确处理的信号。所有来自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的血液样本在试验中都出现了明显的峰值,而来自健康对照组血液样本的数据则相对平稳。

Davis说:“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细胞和血浆为什么会这样,甚至不知道它们在做什么。但有科学证据表明,这种疾病不是患者心理捏造出来的。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健康和慢性疲劳综合症免疫细胞处理压力的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现在,Esfandyarour和Davis正在扩大他们的研究范围,以在更多的参与者中证实这一发现。

除了诊断慢性疲劳综合症外,研究人员还利用该平台筛查基于药物的治疗方法,因为目前的选择范围很少。Esfandyarour说:“使用纳米电子检测法,我们可以将许多不同的潜在治疗药物的受控剂量添加到患者的血液样本中,然后再次进行诊断测试。”

如果从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中采集的血液样本对压力的反应仍然很差,并产生电流峰值,那么这种药物很可能不起作用。然而,如果一种药物似乎减轻了电活动的跳跃,这可能意味着它正在帮助免疫细胞和血浆更好地处理压力。

到目前为止,该团队已经发现了一种候选药物,在测试中似乎可以恢复免疫细胞和血浆的健康功能。该药物虽然在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但目前还没有用于慢性疲劳综合症患者,但Davis和Esfandyarour希望他们能够在未来的临床试验中测试他们的发现。

文章整理自:中国生物器材网、生物探索等/整编:医世象 佐罗

参考文献:

https:///10.1073/pnas.1901274116

——本期完——

我们(医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于癌症、慢病、妇幼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报道,以及科普知识的传播;

关注于肿瘤、妇幼、病理、检验、内科等科室的最新资讯及政策指导;

为医生、患者以及相关科研机构人员提供最新的实讯;

为医学惠民贡献一份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