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胖痰多乏力湿气重,祛湿气快做艾灸!

 海之蓝蓝 2019-05-20

嘴巴粘腻、喉咙痰多、身体乏力、虚汗直冒……很多人都有这些症状,但因为没病没痛,去医院也查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些都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湿气对人体的危害很大,跑到皮肤上就会形成湿疹、跑到四肢就会引起水肿、跑到头部就会导致晕眩、跑到关节就会导致关节酸痛,可谓“遗患无穷”。

湿气重,少喝水行吗?

既然有湿气,那少喝水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湿气是滞留于体内的“死水”,是身体运化水液的系统出问题所致,如脾阳不足,因此少喝水根本没用,这就好比“因噎废食”,不但毫无意义,还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湿气从哪里来?

如何祛湿?

四大灸法技术培训班

开课通知

山东.潍坊(6月11日-12日)

咨询热线:13681330029

艾灸8大穴位,排出一身湿气

古语有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湿气入体则如油入面,难以排出。中医也认为,在“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杀伤力最强的是湿邪。这也是上文那位灸友连喝了几个月的红豆薏米粥也未能祛湿的原因之一。

此外,祛湿有两种方向:一种是兴修水利,让湿气排出;一种是让气机流动起来,让湿气不再滞留体内。毋庸置疑,能同时兼顾这两种方向的当然非艾灸莫属了!

肝俞穴

肝俞穴是肝的背俞穴,它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不易受补,因此肝俞穴最需要疏通。艾灸此穴能补肝阴、散肝热、疏肝理气、疏通肝经,帮助肝脏有效分解体内毒素,并协助其他脏腑将毒素排出。与太冲穴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其气血与胃经气血同性,因此可直接调控胃腑气血的阴阳虚实。中脘穴的治疗功效可以用《循经》中的一句话概括: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艾灸中脘穴可促进经气运行,起到健脾和胃、补中益气的功能。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艾灸此穴可清利湿热、健脾理气、通经活络,有效缓解水肿。

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湿大穴,穴内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艾灸此穴可利水消肿、健脾去湿。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脾胃互为表里。艾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湿、健运脾阳、生发胃气、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能消除因水液滞留而导致的浮肿。

丰隆穴

丰隆穴是治疗痰疾的要穴,对于因“脾虚失运”导致的“痰湿内盛”效果尤佳,艾灸此穴可疏经活络、化痰定喘、清热通腑、健脾和胃。

太冲穴

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为火穴,被称为“人体的出气筒”。艾灸此穴能疏泄肝经湿热、调和气血、养肝柔肝,并可以把人体郁结的气最大限度地冲出去。

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脾经是少气多血的经络,血有余而气不足,常出现气虚症状。艾灸太白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可健脾化湿、理气和胃,有效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症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