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伯未谈疼痛的用药

 弗兰奇将军 2019-05-20

疼痛症状非常复杂,不论在性质、发病时间、持续时间长短上,都存在着差异,认识和鉴别这些疼痛的不同表现,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很大的意义。

秦老说,中医对于痛证的发生,有一个总的概念:“不通则痛”。不通的意思是障碍,指气血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产生郁滞、冲逆和瘀结等病变,因而形成脏腑、经络等局部疼痛。这种因素包括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一般性质属于寒和热两类,因为寒则收引拘急,热则红肿,最易引起疼痛。在这两者之中,以寒痛比较多见,当其影响气血的时候,又以气分为早见。为此,诊断痛证应首先辨别寒热、虚实、气血。比如:得温轻减为寒,反剧烈为热;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初病在气,久病在血。但是寒邪久郁,可以转化为热,疼痛持续不止,能影响精神、饮食、睡眠而体力逐渐虚弱,因而又有暴痛多寒,久痛多热,暴痛属实,久痛属虚等说法。

诊断痛证,主要是分辨痛的性质,一般分为亏痛、刺痛、结痛、切痛、掣痛、胀痛、隐痛、绵绵作痛和时痛时止等。亏痛多属寒冷,刺痛多属瘀血,结痛多属痰食,切痛多属实热,掣痛多属风寒,胀痛多属气郁、积滞,隐痛和绵绵作痛多属虚寒,时痛时止多属气分和虫积。又痛处有灼热感的多为热证和湿热,有寒凉感的多为寒痰凝聚;喜用温罨的多为寒证和虚证,温罨更剧或手不可近的多为实热。这里包括了病因、时间和体质的强弱,说明一般痛证多属于局部,在辨证时须从全面出发,因而对病人的胖和瘦,平素的饮食起居,以及发病的昼轻夜重和昼重夜轻等,均在考虑之内。同时也必须结合兼证,如头痛的昏沉和眩晕,胃脘痛或腹痛的呕吐、泄泻和便秘。在严重情况下还须注意面色苍白、手足青冷、心悸、汗出、气怯音微、不能出声等证。痛证是一个自觉证状,只有结合四诊,全面考虑,才能做出确诊。

治疗方面,在不通则痛的理论指导下,一般认为通则不痛,故有“痛随利减”和“痛无补法”的说法。这里所说的“利”,即通的意思,不是攻下,应根据邪气的性质和受邪的部位,如受寒者散之,因湿者化之,在气者调之,以及通经、活络等,都是为了通利。当然攻便秘,下瘀血,痛证上也可使用,总之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由于痛证多实,以通利为主,故又有痛无补法之说。实际上疼痛也有虚证,不能将补法除外。如虚而寒者应用温补并行,如寒而不虚,专以温剂;或表虚而痛,是阳不足,应温经;里虚而痛是阴不足,应养营。总之,秦老说:虚痛应当用补,但痛证用补仍有通的意义,而且常与疏风、散寒、化湿、祛痰等结合。必须理解,不论用通用补,有一共同目的,乃驱除发病的因素,调和气血的运行,恢复脏腑的机能,这就不能强调一面了。

关于具体用药法则,首先应区别药物对某一部位的特殊效能。例如片姜黄止痛,常用于手臂,不用于下肢;乌药、木香止痛,常用于脘腹,不用于上焦。其次,重视药物的配伍关系。如良附丸用高良姜和香附,金铃子和延胡索,均是一气一血相结合。再次,使用适应药的同时,应留意禁忌。如理气药大多香燥,多用能耗气破气,又能伤阴伤津,尤其不宜于阴虚体弱患者;同时当适可而止,或减低用量,或选择力量较薄的,或与养阴药配合。诸如此类,前人均有丰富经验。至于中药究竟有没有直接止痛药呢?秦老认为在常用的止痛药内可能有。但以急救目的来使用的时候,仍然应分析药物的性味和主要作用。如乌头止痛,重在逐寒温中;细辛止痛,重在辛散风寒;乳香、没药止痛,重在行气活血。另外,还有些特殊的用法。如威灵仙和千年健一般用治筋骨疼痛,秦老常将威灵仙用于血瘀痛经,千年健用于气滞胃痛。又如庵闾子很少使用,秦老常用来泡酒治疗下肢掣痛。均受到良好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