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台县山口村的《火老虎》

 淮上风 2019-05-21

     民俗舞蹈《火老虎》,主要流行于淮南市凤台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

      2019年5月15日的上午,我同姜姗老师去拜访了闻名已久的淮上民俗文化收藏家、山口村的詹可和先生。

       詹先生在经营、研究水产养殖的同时,还热衷收藏淮河流域乡土文明遗物,现有石碾石磨等藏品约一千来件,基本上是人弃我取,平时留意搜集来的。其中被收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舞蹈《火老虎》,整套道具比较完整,引起了我们地浓厚兴趣。詹可和先生向我们介绍起《火老虎》来,他一边比划、一边演示,言谈举止中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

(他一边比划,一边演示。

       《火老虎》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五代十国时期,根据四周百姓流传很广的后周大将《赵匡胤困南唐》里的一部分章节,衍生出来的一则舞蹈故事:

      说是赵匡胤被南唐大军围困在寿州城里,女将刘金定来解围,把南唐大将俞洪杀退进八公山中的独笼冲里,刘金定放火烧死俞洪,不曾想,大火殃及山中一老虎,老虎身带火苗冲下山来,山脚下遇到一只幼狮,老虎欲扑食它,便同幼狮父母展开一场生死搏斗,最后老虎战败,跳进水塘逃走,(火老虎之所以跳进水塘旨在灭演员身上的火。)灯舞结束。整个灯舞过程大约需要三十分钟。

(姜姗在体验灯舞动作。)

       该舞蹈主要突出在“火”字上,每当老虎与狮子搏斗时,有三、四人帮忙点着安在老虎各部位上的鞭炮,鞭炮“噼啪”作响,硝烟弥漫,场面十分惊险,演员稍有不慎就会被火烧伤。因此老虎扮演者必须穿紧身厚衣,头戴被水浸湿的老头帽,只露出两只眼睛,舞蹈动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不容易学。

(姜姗在体验灯舞动作。)

       火老虎的制作材料是截取长7寸、厚3分的21块泡桐木板(泡桐木板轻),用细铁丝把它们连缀起来算是“虎皮”,泡桐板片上再等距离钻若干小孔,每个小孔里安上一根用木锤敲松软后,放在硫磺粉里滚制成的、长6寸带皮的本地产野“火麻”麻秸;

(虎皮。拍照:姜姗)

      虎头主要是用竹篾和纸扎成的;

(虎头。拍照:姜姗。)

      虎尾是用一根二米来长的桑树枝条,每隔一段安一根三、四寸长的横棍,每一横棍上都系上鞭炮,横棍系在扮演者的腰间,“尾巴”从其胯下伸出。

(身后翘起的虎尾。)

      老虎道具形象夸张,写意。

       据传说,《火老虎》在清朝咸丰年间开始出现,本来是独灯舞,大概在民国八年(1919年),《火老虎》开始与狮子配合演出,灯舞名仍叫《火老虎》。演员五人:一人扮演老虎,雌、雄狮各有一人扮演,一童扮演幼狮,一人扮演土地神。舞蹈动作主要有“拜四门”,“争球”,“卧球”,“夺球”,“钻过”,“翻过”。小狮子从母狮子身底下一出来,便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叩拜,术语里叫“拜四门”,喻示小狮子一天天开始长大。小狮子与父母们玩耍“争球”,“卧球”,“夺球”,表示一家子尽享天伦之乐。狮、虎搏斗动作有“钻过”、“翻过”等。表演灯舞时间都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时候的淮河两岸天气还是很寒冷的,火老虎的扮演者既要接受住烟火地薰烤,还要耐得住水得冰冷,确实不容易。

(火老虎道具。姜姗拍照)

       据詹可和先生说,山口村这里的灯舞《火老虎》一直都是由詹姓人家世代传承。

      “因节目表演难度大,不易继承、流传,至今只有凤台县山口村能够表演《火老虎》”(《中华舞蹈志.安徽卷》67页)


古书旧刊(淮上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