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北门外石塘湾陡门秦巷为秦姓聚族而居之地,户数百,人口约两千,系北宋著名学者、"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的后裔。秦观子湛,字处度,号济川,行名祖七。任常州通判,卜居武进新塘乡,后称其居地为秦村。是为迁常始祖。 陡门始迁祖继陵公秦集: 秦集,字友信,一字继陵,为秦观十四世,系古桥先生(秦昺)仲子。古桥先生世居常州之秦村,以文章经济推重一时。 1343年,修辽宋金三史,荐辟不就。此后乱起,割据称雄者日众,战争无虚日,岁饥兵乱,民不聊生,古桥先生拟避兵海上不果。 1356年,张士诚据苏州,陷湖州、松江、常州。明年,大明克常州,渐次削平海内。继陵兄友正名案,弟友善名乐,自经乱后转徙流离十数年,音信全无。古桥先生殁后,田园废,家舍尽为他人所有。 故乡仅存东西二宅,为族曾祖瑞一、瑞三旧业。继陵乃与其友狄某偕至无锡,侨寓北门乡蓉门里(即今秦巷),以经书教授里中子弟餬口。狄某故有力佣作不厌,并结茅舍以为家室。先生岁至秦村展先墓,兄弟相悯相吊。悯蓉门去惠山十里而近,当春秋佳日,里人每游惠山为昇平乐事,继陵先生独念其祖淮海先生墓在惠山之源,陟献过罔,访求数四得之荒榛野蔓间,而旧传所建亭宇碑石无有存者,拜于墓下,为文以祭思,更勒石以表识之。 继陵先生每勉二子以耕兼读曰:汝曹当务笃实为有用之才,尊祖敬宗以训子孙,毋徒猎弋科名余事,虚称继述先志而已也。 锡山陡门秦氏宗谱: 锡山陡门秦氏宗谱创修于1618年,由秀二公(秦集)九世化龙、士龙、伯龙、见龙、犹龙、起龙等6人觅得秦村旧谱原本,合本支各房而统修,1763年续修,1796年三修,1841年四修,1875年五修,1921年六修,1926年又作辛酉宗谱补遗五卷。 由于历史原因,家谱散失,目前在族人处尚未找到家谱,但在无锡市图书馆发现藏有光绪丙子五修谱及辛酉宗谱补遗。上海市图书馆存光绪丙子五修谱残本2套,民国辛酉六修本2部,辛酉宗谱补遗2套,对锡山陡门秦氏族人了解家族历史是极为宝贵的资料…… 锡山陡门秦氏人文简介: 陡门秦巷旧称蓉门里,原为芙蓉湖旧址,唐宋前汇为泽国数十里,皮日休、陆龟蒙载酒乘舫其间,杨家圩襟带于秦巷之北,广川曲港,田桑农畜,地绝幽胜,秀二公秦集择此而居,教育子弟,以儒农为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至八世名世英者,字秀文,号襟溪,万历间仕至团练使,是为发迹之始。九世化龙、士龙始入邑庠,为游庠之始。与从兄弟伯龙、见龙、犹龙、起龙等觅得秦村旧谱原本始辑宗谱,分房十四…… ========================
锡山陡门秦氏家族(续上期)十四房中以五房最为繁衍。陡门秦氏教育子弟,在家谱中列入家训、家规。 前人对陡门秦氏宗谱续修之感言 陡门秦氏民国谱序 秦为锡邑右族。陡门秦巷之秦与师古河秦于元明间后先徙自晋陵之秦村~宋学士淮海先生贤裔也。师古河秦代有显者~陡门秦则世传耕读。杨家圩襟带于秦巷之北~广川曲港~田畜农桑地~为芙蓉湖旧址~烟波浩淼~犹想见唐宋前汇为泽国。志所称~芙渠数十里~皮日休、陆龟蒙载酒乘舫其间~地绝幽胜。吾友曙村产于斯~昔年都督黑龙江相随从事~其想念也久矣~今年以修谱来征序。余维中正九品之法废~而官中无谱录~于是私家始各自为谱~以收其族。如庐陵欧阳氏、眉山苏氏及近世昆山归氏、宁波万氏、山阴刘氏、长洲汪氏~其著者也谱之。体例虽不一~然诸家者皆能文章~湛经术~集中所载~可考览焉。君子审度身世~不能不兢兢于人。各修其家法~以经世教于不敝。南北纷扰~军阀雄长~民治之说倡导有人。吾以为~民治必根本于修明家法~敬宗以收族~其修明家法之要枢乎。周官之制~既有小史以奠系世~又有族师以书其睦娴饪恤~盖必六行为本~然后本支百世不致相视如路人。孟子所谓人之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乱极思治~舍是其奚由焉。谱之修也~收其族也~敬其宗也。秦氏之谱~敦叙昭穆~支派秩然~庶不纰乎。先王以族教安之义,食德服畴~由一族而推诸他族~由一乡而推诸天下~准此义也。宁非修明家法~为民治之嚆矢乎。予生长肃慎旧疆~足未涉吴越水乡~习闻夫秦氏世居之秦巷~水木明瑟~未获遵渚苇航~凭吊皮陆二诗人于芙蓉湖畔~因叙其谱~不禁慨想系之。前黑龙江都督兼巡按使中东铁路督办宋小濂 年月 ![]()
============================ 陡门秦氏宗谱在历史上共进行6次编修,而最近一次成谱(以下简称民国谱)为1921年即民国10年。经过近90年风风雨雨,在当今盛世修谱、寻根问祖潮流的影响下,陡门秦氏宗谱第7次续修工作已于去年7月4日正式启动。但因年代久远,民国谱中当年出生上谱的族人也大多过世,故只能从谱牒中寻找线索了。我们通过反复阅读和深入研究,发现谱中有不少记载李金镛相关的人和事,其中专门写了李金镛政绩录,还请前黑龙江省都督宋小濂作谱序,这些说明李金镛与陡门秦氏的关系非同寻常。 黄金之路的开拓者李金镛 李金镛(1835 - 1890),字秋亭,号丽卿,无锡北乡秦巷镇陡门李巷人(今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他早年随父务农经商,在家乡热心公益,勤办善事。清咸丰六年(1856),他和父亲在上海城隍庙开设招商客栈,结识了李鹤章(北洋大臣李鸿章之弟)和浙江巨商胡光墉等人。咸丰十年(1860),经李鹤章推荐加入淮军。同治九年(1870),李金镛督办西征粮台,被委坐提两淮接济西征军饷。光绪二至四年(1876 - 1878),全国连续发生大旱,他首创义赈,联络江浙巨商,集资数十万金。经年累月亲赴各地勘灾发放赈款,救活人无数,灾民均呼之为“李善人”。光绪八年(1882),调吉林省首任知府,他亲询民情,革除陋弊,清理冤案,兴办教育,救助贫孤,百姓称他为“李青天”。光绪九至十二年(1883 - 1886),任长春厅通判,候补知府。他广施德政,受民爱戴,长春大安。光绪十三年(1887)受命任黑龙江漠河矿总办,筹建金矿,足智多谋,精于创业;勘查边界、与俄交涉不卑不亢,收复了被俄侵占的金矿和大片国土,顽俄敬服李金镛,称他为“一只虎”,为开发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使穷乡僻壤变成边陲重镇,为充盈国库作出了重要贡献,漠河人民称他为“黄金之路的开拓者”。光绪十六年(1890)九月,李金镛积劳成疾,溘然长逝,享年56岁。 鉴于他一生的政绩,直隶总督李鸿章请旨加封李金镛为内阁学士,为其在国史馆立传,追赐二品。光绪皇帝亲笔为他撰写祭文,并准在漠河、 长春和原籍无锡立祠,以示恩宠。 宋小濂其人 宋小濂(1860-1926),字铁梅,又作友梅,吉林人,为东北地区著名人士,人称吉林才子,前清附生出身,官至黑龙江省都督。清王朝以后,任中东铁路督办。光绪九年(1883),宋小濂参加长春地区童子试。李金镛亲临试场,主持测试,后来成为其得意门生,一直受李的关怀。光绪十四年(1888)秋,李金镛从上海等地筹办漠河金矿事宜,路过奉天(沈阳)会见了宋小濂,并邀请加盟。秦世铨是李金镛同乡,跟随多年,在漠河金矿共事三年,他们之间交情甚笃。民国10年(1921),李金镛虽然已逝世多年,但宋小濂做过黑龙江都督兼任中东铁路督办,在东北地区名声已很大,世铨也在黑龙江电灯厂任厂长。因此,陡门秦氏宗谱第六次续修发起人秦锡九(字以铨),考虑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和名望,聘世铨为局董兼编纂,特邀宋小濂亲临无锡助阵。宋小濂欣然命笔为陡门秦氏宗谱撰写了谱序。 陡门秦李两家族渊源 李金镛的家乡陡门李巷紧邻秦巷镇(现洛社镇秦巷村),该地为锡城西北乡较大的农村集镇,是陡门秦氏家族的聚居地。而秦、李两姓在当地均为大姓,同为陡门望族,都是明洪武初年定居陡门里繁衍生息。因此,秦、李两姓世代联姻较多,人际交往密切。历史资料表明,李金镛能取得丰功伟绩,彪炳于世,主要靠本人的聪明才智和发奋努力,但与亲朋好友包括陡门秦氏族人的鼎力相助不无关系。李金镛到各地义赈救灾以及从政吉林,开发漠河金矿等重大活动中,都有陡门秦氏族人的参与。 据陡门秦氏民国谱《秦君暐齐家传》记载:“义赈者倡自光绪丙子(1876)海、沭奇灾,浙富胡光墉集资数十万,属锡绅李金镛往赈以辅官赈之……义赈之风遍行海内外,其原实始于此,其事今至不衰。啤齐(即秦世鑅)蓄志远游,于其时从佐金镛以行海沭之工,赈鲁之武清六七卅县,直至河间各属,暨任邱干堤工赈,唪齐无往不从,疚瘁劳苦”。光绪三至四年(1877-1878)丁丑、戊寅年,旱灾继续蔓延到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浙江等地,地域之广,灾情之重实属罕见,史称这次旱灾为“丁戊奇旱”。李鸿章上书朝廷又指派李金镛前往,由于救灾工作十分繁重,此时又动员世鑅胞弟世钧参加,李金镛亲临灾区,兄弟俩跟随左右。陡门秦氏民国谱《义烈合传》记载:“光绪戊寅,偕兄世鑅往直隶津河赈饥,先是晋、豫间奇旱,赤地数千里,人相食。南中贤士大夫集资,往拯以数百万计,由是善风大鼓,士农工贾靡不慷慨解囊,甚至妇女典簪珥,儿童罢饴果,以为施……其际世钧(秦世鑅之弟)同于盛举,应同乡李金镛召稽,发阜城武邑各户口无遗”。 光绪十三年(1887),李金镛受命,被清延委任为黑龙江漠河矿务局总办,筹建金矿。秦世鑅另外两个兄弟世铨和世钰也跟随年逾半百的李金镛去了漠河。他们带领员司兵弁几十人,从黑龙江城(瑗珲)出发,经墨尔根(嫩江),沿康熙年间的旧驿道披荆斩棘,爬山涉水,历尽艰险,经过36天奔波始到矿地。事后,秦世铨对漠河沿途风光和感触写下了“行黑龙江江东俄界”和“墨尔根城”诗二首以及风雪关山图题诗: 东陲巩固奉吉黑,夙昔未尝隶中国。正朔颁自我皇清,远围溟渤拓疆城。 此际关山何郁盘,此间风雪又高寒。客游内陆千百里,那得便歌行路难。 史传——繙东夷,最奇险处最难置。秦子早日从矿人,漠河马蹋冰嶙峋。 披沙拣金凡几载,江渡黑龙天不春。荒荒草地断行路,雪压雕鞍吉林去。 寿容先生是无锡地区民间文学园地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数十年来致力于民间文学的搜集和创作,对无锡的人文历史颇有研究,特别是对清代爱国名人李金镛情有独钟。早在1954年,秦老因公事到洛社双忠庙,路过原志公桥堍,发现一个立有“内阁学士李金镛之墓”石碑的大坟。回去后,查阅了《清史稿》、《清史列传》等资料,弄清了墓主是无锡大名鼎鼎的乡贤、晚清爱国官员、大慈善家李金镛。秦老对他敬仰不已,被他的事迹深深吸引。 从此开始注意李金镛,不断收集积累李氏的资料,撰写了有关李金镛的文章十多篇,成为无锡地区研究李金镛的第一人。十多年前,秦老曾与黑龙江媒体联系,为东北地区有关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在很多场合多次介绍、宣传李氏的义举、壮举和爱国行为,他还不顾年迈高龄,亲自和有关同志考察李氏的故居,向有关单位和领导呼吁,对故居作抢救性保护,出版李金镛专辑,成为研究李金镛事迹的“顾问”。最近,李金镛故居修膳一新,纪念馆在其家乡落成开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秦老被特邀参加揭幕仪式,他心情非常激动,真是感慨万千。一百多年前,陡门秦氏族人跟随李金镛义赈救灾,开发边疆,今天陡门秦氏的子孙寿容先生为宣传李金镛爱国爱民的精神,竭尽全力,务求功德圆满,这种不谋而合,既是历史的际遇,更是陡门秦氏对李金镛的渊源和情结。 作者:秦时君、秦海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