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年轮 · 无锡老城厢变迁漫谈之城郭篇

 无声一笑 2016-12-25

西汉之前,无锡境内先后经历过泰伯奔吴居梅里筑太伯城——吴王、子胥筑阖闾城——范蠡建斗城——春申君黄歇建黄城等城址变迁的重要历程。直至西汉,无锡城址才基本稳定。“自汉以来城固未尝易处矣”(【清】无锡金匮县志,卷四城郭)。城址稳定后,无锡城郭的城门、水关、走向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西汉时期无锡城郭推测图
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始建无锡县。县城分子城与罗城两层。其中子城为内城,东接城中直河、西距梁溪河、北至今连元街、南至原东西大街。子城周长2里19步,高2丈7尺,有1门4楼。县治设子城内。罗城为外城,内外城都用泥土夯筑。西汉时期建筑的无锡城郭型制基本延续至唐代。《无锡金匮县志》中提及“宋以前之城不详”,故未能根据各旧志对罗城城墙及城门位置做出推测。

南宋时期无锡城郭推测图
宋乾兴元年(1022年),县令李晋卿重筑子城。南宋首都南迁至临安,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人口南迁。无锡也引来的又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县城跨京杭运河向东、南方向发展,此时城墙的走向也与今日所说的龟背城有所不同。《咸淳毗陵志》中出现了关于城郭的具体描述“城在运河西梁溪东”、“门关有四,东熙春、径胶山,南朝京、径平江,西梁溪、径惠山,北莲蓉、径郡城”。南宋的无锡城郭在原有4个正门的基础上,新增3个偏门,分别为新塘门、顾桥门以及董家门。另结合运河水运,开辟三水关,分别为南水关、西水关以及北水关。从而形成了“4正门+3偏门+3水门”的城郭型制。“朝京门”,意为朝向京城临安。


明时期无锡城郭推测图
至明洪武年间,无锡城郭再次修筑,保留4个正门与3个水关,取消了3个偏门。其后城墙疏于维护,逐渐塌毁。直至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躏江南,无锡面临着无城可守的尴尬境地。知县王其勤率领全城人民修筑了一条石作墙基、巨砖包砌、里土外砖的新城墙。新的城墙与城门位置与洪武年间基本一致,东、西、南、北4个城门改名为靖海门、试泉门、望湖门、控江门,城上有楼。4城楼改名为对育楼、序城楼、抚熏楼、企辰楼。为加强城郭的防御能力,在城门前加修瓮城。由此无锡的城郭位置与型制就此稳定并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清时期无锡城郭推测图
雍正二年(1724年),无锡县划分为无锡、金匮两县,两县同城而治。无锡县治位于原子城内;金匮县治位于城中东北部直河东侧,县署四周亦有建城墙。此后两县共治一城,分段修缮城墙。


民国时期无锡城址与城门示意图
民国元年(1912年)在城东北角新辟光复门,又称新北门。原无锡治所在的子城城墙不复存在。随着民族工商业发展迅猛,城墙的军事防御能力逐渐弱化。为适应经济发展与交通需求,受天津、上海等开埠城市的影响,开始“拆城筑路”。1910年,无锡北门月城部分被拆除;1926年,在东门开凿东水关,无锡城门与水关的数量也达到最高峰,共有6座城门、4座水关。1927年,拆除西门外凸出的瞭望台;1928年,西门旁辟新的西成门;1931年,改建望湖门,拆除南门月城;1938年,北门月城完全拆除;1947年,西门月城、老西门城垛及西城门被拆除;1948年,东门月城被拆除。

1912年的光复门(来源网络)
1937年的西成门(来源:《无锡历史地情图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