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的意思是 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过,江南草木还没有枯黄凋零。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这幽幽的清夜,你这美人现在在何处教人吹箫? 字词解释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一作“遥遥”。 凋:凋谢。 玉人:貌美之人。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诗作背景 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诗意赏析 站在枯树下,看着秋风扫过满地的落叶,和远处光秃秃的山峰,脑海里又回忆起在扬州城的美好生活。此时,扬州城的山峰应该依然是郁郁葱葱的,悠长的江流也应该是滚滚东流吧。秋天将过时,那扬州城城内城外的花花草草却还是一片生机勃勃,丝毫没有凋落的迹象。 夜幕降临时,依旧在秋风中感慨叹息,想起了在二十四桥的往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总是在扬州城的石桥上饮酒作诗,很是自在快活。那动人的箫声令我如痴如醉。如今,独自在这长安城内,只能看着天上的月儿,想着:今夜,你又会在哪座桥上,教人吹箫呢? 知识口袋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编 辑:荞 麦 ▍讲 解:玉笙老师 ▍标 签:诗词诵读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