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与金陵

 黄盟工作室 2019-05-21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耸。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继。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面这一阕《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王安石在金陵胜地,晚秋之时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流逝,仕途之坎坷,家园之忧患,人生之艰难,涌凝笔端,写就了这一佳作。宋词中登高望远与怀古思旧的作品不少,但唯独王安石这一阕《桂枝香》堪称佼佼。
     金陵乃六朝古都,以山川雄奇,地势险要而称著于世。金陵(南京)中山门内的半山园,是王安石晚年的居所和安息之地。半山园,原名白塘,位于明故宫东北。王安石十七岁时,其父王益调任江宁(今南京)通判,其全家客居江宁。两年后,王益病故,葬于牛首山,从此,王安石全家寓居江宁,清贫渡日。王安石自幼聪明,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他好学上进,手不释卷。北宋庆历二年,王安石中进士,始入仕途,在浙、皖、苏一带做了十几年地方官。后来,王安石两次调赴汴京,担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重要官职。嘉佑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为相之后,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推行改革的总机构,并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是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厉行变法,先后公布和推行农田水利法、清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整套新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的新法抑制了巨富豪强的特权,激励人民积极生产,很快就取得了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显著成果。变法前,北宋国库如洗。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以文彦博、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坚决反对新法。熙宁九年,王安石被排挤出汴京,调任江宁府判。第二年,王安石辞官,隐居钟山之南。
  
      在半山园,王安石野游不骑马,以小毛驴代步。进城不骑马,乘一叶扁舟顺水进出,他晚年隐居金陵,生活虽然寂寞、清苦,但悠闲自得,乐在其中。王安石在金陵遍寻名胜古迹,写下许多佳句名篇,令后人千古传诵。
      退隐半山园期间,王安石与苏轼曾有一番交往,二人从政敌转为文友。北宋元丰六年,苏轼由黄州奉旨任汝州团练副使,途中路过金陵。此时,王安石正寓居半山园。这一天,苏轼偕江宁守王胜之来半山园谒见王安石,受到热情款待。王安石与苏轼,一位政治家兼文学家与一位文学家兼政治家,他们之间心心相印,早有共识。
      王、苏二人在朝夕相处中尽释前嫌,建立了新的友情。二人临别时依依不舍,惜别之情留于诗章书信,以致被后人传为文坛佳话。
     王安石在半山园住了八年之后,元丰七年,六十四岁的王安石得了重病,宋神宗即“遣国医诊视”。病愈后,王安石上书,请求舍院与僧寺,神宗便命名为“报宁禅寺”,并亲自手书匾额。报宁禅寺又叫“半山寺”。舍宅为寺之后,王安石迁居秦淮河畔。两年之后,神宗驾崩,司马光做了宰相,尽废新法。王安石内心如焚,饮食俱废,四月的一天,一代名相含愤病逝,葬于半山寺后。明代,半山寺因靠近故宫的东城墙,而被划入皇宫禁区,逐废。在此之后,半山寺屡经兴废。
     在一个秋风萧瑟的秋日,我站在半山寺的废墟上,深深地怀念  这位中国伟大的改革先驱,缅怀他永垂史册的政绩,追忆他的千古不朽的诗篇。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在废墟上零散的瓦舍数间,半山亭一座,以及清代嘉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半山寺的碑刻数块。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廖廊……我心中默念他的诗章,体验着他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回味着空灵回荡的那种感觉,实乃情意真诚,不由泪流满面。
【全文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