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高标准化(一)

 XIANJI6688 2019-05-21

第一篇     

1.1目的和适用范围

1 为推行高速公路建设现代化工程管理,实现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信息化、精细化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打造品质工程、创建绿色公路,结合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实际情况,编制本技术指南。

2 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吉林省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项目(含独立特大桥和特长隧道)的标准化建设管理,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

3 本技术指南执行过程中,国家、交通运输部、吉林省交通运输厅颁布新的强制性规范或标准等,应遵照其执行。

1.2编制依据

本技术指南依据国家、交通运输部、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等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及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与公路建设相关的文件、标准、规范、规程、指南和行业内采用的成熟和先进的施工工艺和管理办法编制。

1.3打造品质工程

打造品质工程是践行现代工程管理发展的新要求,追求工程内在质量和外在品位的有机统一,以优质耐久、安全舒适、经济环保、社会认可为建设目标,体现以人为本、本质安全、全寿命周期管理、价值工程等理念,推动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和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创建内容可参照表1.1执行。

1.1 创建品质工程内容

序号

类别

创建内容

1

管理精细化

1.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实施标准、操作流程,建立过程控制和结果考核机制。

2.重点部位、质量通病、质量安全隐患、隐蔽工程、附属工程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

3.开展质量回头望等专项活动,在解决设计和施工质量通病方面有成效。

4.建立项目四新技术适用清单。

5.开展四新技术的总结和推广,开展工艺、产品、管理、实体等的标杆示范,促进各标段质量安全均衡发展。

2

管理信息化

1.智慧工地实行工艺监测、结构风险监测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质量安全、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远程视频监控等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整合应用

3

科技创新

1.建立了运行有效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

2.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材料,取得成效。

3.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工艺,取得成效。

4.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装备,取得成效。

5.积极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取得成效。

6.有计划、有组织开展技术、设备、工艺微创新、微改进,取得成效。

4

班组管理

规范化

1.施工班组管理制度完善,实施有效。

2.推行班组人员实名制管理,实名制达到100%

3.建立班组考核和奖惩机制,落实有力,在推动班组能力建设方面有成效。

4.推行班组首次作业合格确认制和清退制度,落实有力,在推动班组能力建设方面有成效。

1 工程施工标准化

推行工业化建造、装配化施工,落实施工工艺标准化、施工管理模式体系化、“两区三场”(生活区、办公区、钢筋加工场、拌和场、预制场)建设规范化,实现高速公路建设产业化。

2 应用“四新技术”、提倡“微创新”

实施推广性能可靠、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淘汰影响工程质量安全的落后工艺工法和设施设备,推动工程技术提升;通过设备微改造、工艺微改进、工法微改良,解决施工工艺改进的难题,取得微创新成果,提升施工作业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3 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

加强安全防护设施,解决施工现场桥梁、隧道、高边坡、深基坑等关键部位安全防护设施的设计验算、设置部位、安装形式、维护更换等方面问题,实施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标准化,提高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水平,有效遏制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1.4创建绿色公路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交通”发展要求,促进公路发展转型升级。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建设以质量优良为前提,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实现高速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 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积极推进取土、弃土与改地、造地、复垦综合施措,高效利用沿线土地。统筹布设公路施工临时便道、驻地、预制场、拌合站等,做到充分利用,减少重复建设。

2 严格保护施工环境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与表土资源保护和利用,落实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做好临时用地的生态恢复。完善施工现场和驻地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措施,加强施工扬尘与噪声监管,控制公路施工机械尾气排放。在环境敏感区域施工,应制定生态环保施工专项方案,严格落实环保措施,降低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3 积极应用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

推广应用供配电系统节能技术、LED节能灯具、照明智能控制系统、温拌沥青技术等新技术与新设备。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旧工程机械。因地制宜推广太阳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应用。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进行精细化管理,减少能量耗用,提高工作能效。

1.5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

推行互联网+交通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及大数据与项目管理系统融合,逐步实现工程全寿命周期关键信息的互联共享。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积极推广工艺监测、安全预警、隐蔽工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等设施设备在施工管理中的集成应用,推行智慧工地建设,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

1参建单位应建立并应用智能联网联控的公路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质量检验检测数据实时互通共享技术,将工程质量、安全、进度、投资以及设计变更和试验检测等管理内容纳入系统。

2 监理单位、试验检测机构及施工单位应积极配合建设单位信息化管理要求,配备相应的信息化办公系统和具备施工、试验检测信息收集、整理、传送的基本设施。

1.6 执行首件工程认可制

1 首件工程认可制立足于“预防为主、先导试点、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原则,对首件工程的各项技术、质量、安全指标和措施进行总结和综合评价,及时预防和纠正后续生产可能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以指导规模生产。

2首件工程认可制是指对每一类分项工程,在开工前,从技术培训、技术交底、材料进场、施工工艺、技术要求、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制定首件施工方案,按方案中的工艺技术要求先完成首件工程,随后对首件工程进行验收,对首件工程的施工进行总结、分析,完善施工方案,经批复后正式批量生产。

3首件工程应在分项工程开工前进行,以施工合同段或工区为基本单位实施,凡未按要求进行首件工程认可的分项工程,一律不得批量生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