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何占豪忆《梁祝》问世一甲子源头在民间,合力铸经典作者:冯源 “到了浙江杭州,我就很高兴,因为回到了‘娘家’。”5月9日至11日,“今夕何夕——何占豪师生作品音乐会”在杭州举行,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何占豪携多位弟子为家乡观众演绎了师生音乐的美好传承。这也是浙江省庆祝《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问世60周年的专场活动。 “为什么会写《梁祝》?这大概是60年来别人问我以及我自己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提到何占豪的作品,听众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与陈钢合作的《梁祝》。在浙江图书馆11日下午举行的“文澜讲坛”上,何占豪感慨地说:“是农民教我写的《梁祝》,是农民的子女写的。” 俞丽拿在《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首演上担任独奏(1959年5月27日) 何占豪回顾说,在《梁祝》协奏曲问世之前,他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已经开始了西洋乐器民族化的探索。之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下乡,演奏的西洋音乐都引不起农民的兴趣。“这不是农民见识少,水平低,而是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艺术。当时我们的支部书记刘品老师就告诉我们,小提琴要为人民服务,必须民族化。” 1958年,何占豪与同学丁芷诺合作将《二泉映月》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后来又创作了“小梁祝”——弦乐四重奏《梁祝》。而之所以能够将二胡曲和越剧音乐改编为小提琴乐曲,自嘲“小提琴水平全班倒数第三”的何占豪表示,这是因为自己之前在浙江越剧团担任演奏员时得到的帮助。 左起陈钢、俞丽拿和何占豪 “当时苏联东欧的乐团都访问过杭州,比如苏联的红旗歌舞团、波兰的玛佐夫舍乐团,浙江越剧团乐队的年轻人和他们演出时都很惭愧,想把民族音乐搞上去。”何占豪回忆说。 在音乐会前的发布会上,何占豪回忆说,自己17岁才见到小提琴,18岁时才学小提琴,第一把小提琴还是向《采茶舞曲》的作者、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借的。但是当时,年轻人都相信“白纸上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因此干劲很足。“后来的《梁祝》,源头大都在越剧里,比如它的主题来自越剧尹派的唱腔,‘楼台会’的旋律就来自《白蛇传》。” 《梁祝》创作团队,左起何占豪、陈钢、俞丽拿 “当时我们用小提琴演奏越剧,剧团里也有不少人反对,不过著名的琴师贺仁忠支持我,用《二泉映月》教我。后来,我们在上海音乐学院搞创作,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刘品老师不停地做我的思想工作,也做陈钢的思想工作,丁善德院长还帮我们把陈钢调来创作。《梁祝》的弓法指法,是赵志华等老师编写的……”何占豪历数了一位位老师和同学,感慨万千,“《梁祝》是中国戏曲界、音乐界几代人努力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为了克服我的畏难情绪,刘品老师和我谈到深夜,后来我都睡着了。”年逾八旬的何占豪已是桃李满天下。“对一切有才华的青年后辈都不能妒忌,要发自内心地希望他们超过自己,比自己好。这样才能不断地有好作品。民族的艺术要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全人类所共有。”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延伸阅读 何占豪首次披露真相: 《梁祝》与陈钢的爱情无关 作者:何占豪 原载搜狐网2002年12月9日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已有四十多年,由于它倍受海内外听众的喜爱,因此也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一有消息,纷纷登载。北京音乐周报2002年11月15日头版登了一条消息:中国作曲家陈钢创作了《梁祝》蜚声中外而首次入选(美国斯卡莫奖)。也许媒体认为这是件大事,纷纷转载,于是我家里的电话铃声不断,都要向我问个究竟。我只能回答:'我一无所知'。 何占豪、陈刚 倒是一位自称是陈钢的好朋友,诚恳地对我说:'既然《梁祝》已被公认为是经典之作,您作为作者有责任把《梁祝》诞生的真实历史告诉大家。我们这一代人已步入老年,但人还健在。否则,若干年后,就很难弄清楚事实了。' 他们的话有道理,四十多年来,我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无数次,他们对两个问题最感兴趣:1、你们为什么会想到写'梁祝'这个题材的?灵感从何而来?2、你们二人是怎样合作的,作曲也可以你一句,我一句拼凑吗?我尽可能回避回答这样实质性的敏感问题,主要原因是我怕伤陈钢的心,有损我们之间的友谊。但事实教育了我,真实的历史不公之于众,就有可能被歪曲,今天我就如实的回答你们要了解的有关《梁祝》诞生的历史。 一、'梁祝'创意的由来,即为什么会想到写'梁祝'? 1958年,我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小提琴专业的学生,那时,俞丽拿、丁芷诺、沈西蒂等都是我同班同学。当时有两个问题困扰我们这些年轻人:一是世界上有这么多音乐名家名曲,为什么都是外国的,中国人真的不行吗?二是中国老百姓对西方乐曲表示听不懂,那我们这些拉琴的人怎样才能更好的为他们服务呢? 这时,有一位关键性人物,他就是当时的支部书记,长笛教师刘品先生。他提出要使小提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民族化、群众化。在他的启发与引导下,我和丁芷诺、俞丽拿、沈西蒂、张欣、朱英等六位同学,于1958年8月9日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由我任组长。 我们的目的就是在近期创作一批群众欢迎的有浓厚民族风格的小提琴作品,将来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小提琴民族学派,攀登世界音乐高峰。我们努力学习民间音乐,和同学们一起创作改编了'二泉映月''旱天雷''步步高''四季调''梁祝四重奏'等许多小品,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我们的雄心壮志和具体实践在学校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这时,文化部党组书记钱俊瑞来'上音'视察,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同志向他汇报了我们实验小组的情况,钱俊瑞听了我写的'梁祝四重奏'后认为:'外国的乐器,演奏中国的戏曲音调,这是条新路'。指示希望年轻人探索下去。孟波亲口将文化部党组书记的指示向我作了传达。使我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也就是这次传达后,我觉得'路'一下子变得很宽,思维也更活跃了,我很想用戏曲音调再写一首作品。 这时,恰逢学院筹备国庆十周年献礼曲目,领导要求我们实验小组创作一首较大型的乐曲。这年的秋末冬初,我们到温州慰问演出,在上海开往温州的轮船甲板上,实验小组对创作的选题认真作了讨论。会上,大家提出了'大炼钢铁''全民皆兵'的题材,也就是在这个会上,我提出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一首大的协奏曲。 然后,我们写信向孟波同志作了汇报。他接信后很快作出了决定,在三个选题中,他在'梁祝'上打了勾并说:'何占豪既懂越剧,又会拉小提琴,比较有成功的希望!'马上让管弦系支部书记刘品先生专程前往温州传达他的意见。 综上所述,'梁祝'的创意,虽然由我提出,孟波批准、决定,但它是作为我们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一项任务,提到日程上来的。 《梁祝》创作过程,何占豪(左)、陈钢(中) 二、'梁祝'的创作过程 实验小组成立时,根据每人的特长我们作了分工:我和丁芷诺负责创作,俞丽拿和沈西蒂负责演奏,张欣、朱英负责理论总结。所以这首大型乐曲很自然地落到我和丁芷诺的肩上。 写这样大型的乐曲,我生平还是第一次,难免有畏难情绪,正是刘品先生做我的思想工作,使我从'要我写'转变成'我要写'。我的思想通了,刘品先生又提出一个具有远见的建议,他对我说:'写这样的大型作品,光靠我们管弦系恐怕不行,力量不够,我们能不能争取作曲系老师的帮助。''陈钢是丁善德院长的学生,如能请他参加,以后不但你可以和陈钢一起到丁院长那里上课,还能得到丁院长的支持!' 上海音乐学院老院长丁善德(中) 指导何占豪(左)与陈钢创作 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我立即找到以前并不认识的陈钢,向他发出邀请。陈钢对我说:'不行,我明年要毕业,我要写毕业作品。'碰了钉子后,我们只能'自力更生'了,我和丁芷诺开始讨论乐曲的构思。我们准备基本上按照'梁祝'故事的情节一段段往下写,当然,首先要集中全力写好全曲最主要的爱情主题。 我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从越剧尹(桂芳)派那句情意绵绵的'妹妹呀'唱腔中提取素材。同时,又用我在浙江越剧团时积累的具有戏曲风格的演奏手法,在小提琴上反复试奏,终于创作出了现在受到国内外广大听众欢迎的'梁祝'爱情主题。 接着我又写了'同窗三载'的小快板主题,这是根据我以前写的越剧折子戏'跑驴'中的一段插曲改编而成的。这两个主题,我是在温州完成的。 1959年寒假开学后,有消息传来,丁院长已经说服了陈钢,参加我们的创作,我们很高兴。为了保证作品的顺利产出,丁芷诺发扬了风格,宣布自动退出。说实话,丁芷诺是我第一个合作者,至今,我只要想到她的这一举动,我的内心就很不平静。 1959年2月,我和陈钢的合作开始了,当时乐曲的内容已有初步设想,爱情主题和小快板主题也有了,需要解决的是用什么曲式来概括。在陈钢的建议下,我们对乐曲重新进行构思,即把故事的内容和西欧传统的奏鸣曲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适应中国百姓艺术欣赏的思维习惯,又符合音乐的陈述规律,这样我们就把原来的构思进一步规范化了。 根据这个构思,乐曲由我一段一段写下去。我先写完旋律,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他提出看法,提出参考意见,定下来后,陈钢根据旋律写伴奏(钢琴)。再到丁院长课上,听取指导。 说实话,我非常高兴找到一个合适的伙伴。我觉得,陈钢对音乐的感觉很灵敏,每听完一段,会引起他的共鸣,很快就会作出反应。我从他的意见中得到很多启发,使我写得更完美。比如,我拉《楼台会》一段给他听时,他马上就建议第二段写成复调。用小提琴和大提琴对答,塑造'梁祝'共同倾诉的形象。 我擅长旋律,陈钢学过曲式,并弹得一手好钢琴,我们之间的合作很愉快,从未有过争论。使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在展开部的写作中,我没有用'动机模进''调性变化'等西欧常用手法,而大胆用京剧倒板和越剧嚣板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些戏曲中富有民族特色的紧拉慢唱手法,不但使老百姓听起来更觉亲切,而且使整首乐曲更有中国特色。 1959年,丁善德(左一)、何占豪(左二)、陈钢(右二)、孟波(右一)一起讨论《梁祝》的创作 我的这些探索和尝试都得到丁院长的认可和陈钢的默契配合。所以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全曲创作,并由陈钢执笔配器了。 用几句简要的话来概括我和陈钢的合作,那就是:乐曲两人共同构思,旋律主要由我写作,乐队由他执笔配器。 1959年5月4日,在'上音'礼堂首次试演,由我担任小提琴独奏,陈钢任钢琴伴奏。1959年5月27日,在'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实验小组成员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学生乐队协奏,樊承武指挥。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梁祝》正式首演现场 《梁祝》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一代青年振兴民族音乐,攀登世界音乐高峰的强烈愿望。虽然作品是我们两位执笔者署名,但它却凝聚了当年领导、老师和实验小组同学的许多心血。在这里再一次向他们深深致谢! 由于我当年被认为是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民族化的代表人物,又是《梁祝》协奏曲的创意者,爱情主题及其他旋律的主要创作者,因此在国家出版物上、唱片上,都把我的名字放在前面,我认为这是合乎情理的,并没有其它因素的干扰。 我无意夸大我个人的作用,但是我不同意抹杀历史,特别是当年实验小组为小提琴民族化而奋斗的历史。 《梁祝》创作团队,左起俞丽拿、陈钢、何占豪 这里我要说一说陈钢在许多年前发表的一本叫《黑色浪漫曲》的书,里面大量篇幅叙述他的初恋与'梁祝'的关系。我不知道陈钢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何在,但实际效果是使千百万读者误认为《梁祝》是作者陈钢爱情悲剧的缩影。 多年来,有很多人要求我加以澄清,我也一直保持沉默。今天我也不想对文章本身发表意见,只想用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 1、我在写《梁祝》爱情主题时,陈钢还没有答应和我合作,所以《梁祝》的'爱情'和陈钢的'爱情'毫无关系; 2、与陈钢合作之后,乐曲中几段悲伤的旋律,如'惜别''楼台会''哭灵'等,都是我从越剧唱腔中提炼写作而成,都是刻画'梁祝'纯情的。 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演奏的《梁祝》 这些旋律的来龙去脉,我都可以讲得清清楚楚,与作者中任何一个人的恋爱都没有关系。任何牵强附会的联系,都会误导听众,于人们对《梁祝》的审美无益。我也在电视里亲眼看到,记者对陈钢采访《梁祝》与他个人恋爱的关系。我认为既可笑,又无聊。 我真的不希望当年同学们振兴民族音乐的雄心壮志的硕果,被误认为是某个人的'恋爱史'。我相信真实的历史将有助于大家对《梁祝》这部作品的理解。 《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导赏笔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