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官高而忧

 见素抱朴780 2019-05-21

品读|官高而忧

唐太宗时,有个贤能博学的官员岑文本,因为勤于政事而又十分干练,官职不断升迁。

贞观十八年(644年),岑文本晋升为中书令,成为万人瞩目的当朝宰相,位极人臣。照说,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可谓登上顶峰,荣耀无比。然而,岑文本却高兴不起来,“归家有忧色”,回到家里脸上露出忧虑的神色。他母亲觉得奇怪,问他何故,岑文本回答说:“我既没有特殊功勋,也不是皇上的老臣故旧,骤然间受到如此恩宠,身居宰相高位,担负重大责任(位高责重),所以我才发愁啊。”有亲友前来祝贺他高升,他淡然地说:“今日也,受吊不受贺。”

品读|官高而忧

岑文本为何只接受安慰,不接受祝贺呢?

原来,岑文本对于做官有着清醒的认识,即随着官位而来的不仅有名利,还有应该担当的责任。而且官位越高,责任越重。可见岑文本“官高而忧”,正是其高度的责任心使然。倘若当官可以不负任何责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还何忧何愁?恐怕世间最容易做的事就是当官了。不过,这叫作尸位素餐,“上不能匡君,下不能益民”,只能为人们所不齿,遭到历史的嘲笑。岑文本是个明白人,深知位高责重,唯恐辜负了圣命、辜负了苍生、辜负了责任,哪还有心去接受别人的祝贺?

基于这种为官理念,岑文本不仅淡泊名利,而且尽力于公务,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殚精竭虑,日理万机,以至于劳累而死。

  • 据刘肃《大唐新语》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在朝鲜半岛),岑文本随行,军中的物资调拨,全部由他掌管。由于操劳过度,“神用顿竭”,他的精力很快就耗尽了。太宗忧虑地说:“岑文本和我一起来,恐怕不能和我一起回去了。”不久,岑文本生病死在军中,时年50岁。

平心而论,岑文本虽无轰轰烈烈的惊人之举,但他忧于高位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克己奉公、鞠躬尽瘁的精神,却让人感佩不已。

品读|官高而忧

其实,古代的仁人志士,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无论当官与否,都有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

  • 柳宗元大呼“官为民役”,要为官者当好人民的仆役,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主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范仲淹提出“进亦忧,退亦忧”的主张,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追求,决不因个人穷达而放弃对天下的责任;

  • 林则徐以诗明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为了民族振兴、国家振兴,宁可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这些政治、思想、文化上的精英翘楚,不以官高权重、求得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目标,而以天下的忧乐为己任。如同唐代的岑文本一样,他们肩负历史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敢于担当,勤于作为,显示出一种清正官员所特有的高风亮节,堪为后世师表。

(摘自《领导文萃》2019年5月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