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道测眼力的高考语文题

 老刘tdrhg 2019-05-21

2015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章阅读里有一道选择题,要求学生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选项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原文: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涌现出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这道题与其说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倒不如说是在检测学生眼力好使不好使。一年后的今天,我让学生再练这道题,也无法真正改善和优化他们的思维。虽然,这不是一道好题,但我却从中感受到命题人的温情与善意。在如此关键的考试中,一上手就遇见一道送分题,这对学生该是多大的安慰!

学生在读这类文本时,因内心忐忑,而往往粗枝大叶,语感迟钝。语感的培养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除了有一定语言天赋之外,还需要有阅读的经验。前两天,我问学生,苏洵在《六国论》中对没有贿赂秦国的齐、燕、赵三国持什么态度?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把上面这段话读完,然后筛选出有效信息来。齐是“亦不免矣”,燕是“义不赂秦”,赵“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大部分学生并不能顺利地找出关于齐国的信息。就算找出来,也无法准确地判断出作者对齐国的态度是:在平淡冷漠中充满鄙夷。光读“齐亦不免矣”这句话,是判断不出来的,还得结合上文“与嬴而不助五国也”。齐国虽没有贿赂秦国,但却依附亲近它,最终不免亡国,这样的下场自然是罪有应得。至于燕和赵,我们通过“义”和“惜”,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作者的态度分别是“赞赏”与“惋惜”。

学生们多年来驯服在题海里,在思维最活跃、能量最充沛的时期,像灰姑娘一样不断地从灰堆里挑拣豌豆。当然,这也是一种历练,也需要“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信念。虽然不能参加什么王子的舞会,但至少青春的记忆里还有个百日誓师大会。

让人感到沮丧的是,我们虽一味做题,却还是缺乏汉语的浸润,在阅读过程中,仍旧难以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自由的拓展。

庄子说:“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有一回上晚自习给学生讲到这句话,我说两个人在一起,看上一眼,无需多言,笑一笑,便会意于心。在你们十五六年的人生里,也许还没有这样微妙而感动的时刻,但将来一定会有。刚说到这里,教室后面有两个男生大笑。于是我说你们两个男生傻笑啥呢,傻到“莫逆于心”。其实,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跟作者精神沟通的过程,虽不能“相视而笑”,但“莫逆于心”也是很欢愉的。

记得,多年前的一次月考,让高三的学生读一首宋词然后回答这是词吟咏的对象是什么。

宋·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答案是荷花,而整个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少女”,依据是“红衣脱尽芳心苦”。“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试想,词人对着曲折的池塘,满脑子想的是“红衣脱尽”的少女,他的心得有多污!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学生们都笑得前仰后合。对于他们的答案,我早无力吐槽。学生们对诗歌的认知,还达不到高考的要求,他们眼中只看到一点,在脑海中无法形成一个纵深展开的面。如果没有这个面,我们就很难感受到文字典雅与优美。


能遇到测眼力的题,是运气;能做对考鉴赏力的题,是实力。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把爝火,在孩子们做题幽暗的那一刻,给他们带去一点微亮。《魔戒》里,甘道夫对弗罗多说:“这是你的使命,历经艰险,你必将完成。”以此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