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兰封会战为何沦为千古笑柄?我军14个师为何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

 江山携手 2019-05-21

兰封会战爆发于1938年,是徐州会战中的一个支线作战。此次会战中,我军先后投入14师,其中近10个师是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大约15万人,而日军则是一个师团,约2万人。

在大多数史书中,只要一提到兰封会战,多数都是讥讽语气,甚至将之称为“千古笑柄”。为什么如此看不起兰封会战?原因很简单,15万精锐部队竟然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这不是无能是什么?

几十年过去了,后人一提起台儿庄战役总会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提起中条山战役总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而提起兰封会战则是讥讽加嘲笑。那么,同样死伤无数的兰封会战,它到底得罪了谁?

徐州会战后期,我军主力为了避免被日军合围,开始全面撤退。与此同时,日军也看准时机,加紧步伐切断我军主力后撤的路线。

当时,日军14师团渡黄河突进豫东,奉命切断陇海铁路。送上门来的“肥肉”哪有不吃的道理?对于这支孤立之敌,正在撤退的我军突然停下脚步调转枪口,想要歼灭这支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军。

就这样,我军调集了第一战区大量的精锐部队,在平原上对日军进行合围。可惜最终失败了,不仅未能歼灭日军,反被日军打的落花流水,死的死,逃的逃。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界人士恨铁不成钢,纷纷指责参加兰封会战的将士,说他们未能尽心尽力,15万对2万,就算不能获胜,也不至于惨败。

难道参加兰封会战的将士真的都是些贪生怕死之辈?肯定不是。只是在失败面前,多数人都被蒙蔽了双眼,又有谁会去分析兰封会战失败的真正原因?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日军。当时“孤军深入”的是14师团,这是一支日军常设师团,内设有4个步兵联队,近12个大队。另外,14师团还配有独立迫击炮大队,独立机枪大队,高射炮中队,以及独立轻装甲车中队等。

如此配置,人员数量上肯定大大超过普通师团。当时,一个日军常设师团大约2万8千人,加上这些配属部队,14师团人数肯定远远超过3万人,甚至逼近4万人,相当于一个半师团。

面对这样的军队,就连美军也大为头疼。1944年的贝里琉岛战役中,5万美军与日军14师团第二联队血战73天,才将5000日军全部歼灭,而自己却死伤了1万1千余人。

由此看出,日军14师团敢独自渡过黄河切断我军后路,自然是有底气的。不仅如此,我们口中“日军孤军深入”的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当时14师团确实是独自渡过黄河,但是在黄河北岸,却有一个旅团的日军来负责14师团的物资供应,这也是为什么14师团能长期坚守的原因。

甚至到了会战后期,16师团也加入到战斗中来,北上进攻我军,为14师团减轻压力。这也导致了我军不得不抽调几个师去抵挡16师团。

所以说,14师团并非孤军深入,他们后方有援军,北方有部队,三支军队互相配合才得以挡住我军的进攻。

那么相比于日军,我军的战斗力又如何呢?为何败得如此惨烈?

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军的战斗情况。当时参加兰封会战的部队确实都是精锐部队,只不过这种说法是在1937年之前。

1938年,经历了淞沪、南京、平津、太原、保定、徐州等几大会战,部队伤亡很大。当年我们口中的精锐部队在经历这些大战后,基本都被打残,没有三五个月是不可能恢复元气的。就连一些德械师,在经历淞沪和南京等激战后,伤亡也是惨重,老兵基本所剩无几。

兰封会战,表面上有14个师先后投入战斗,殊不知大多都是改编或新成立的,甚至有的连副师长、参谋长都缺。没错,他们所在部队的前辈们确实打下过光辉战绩,但是将部队交到新兵手中,战斗力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所以,除了少数几个师能有战斗力外,大多数都是去凑数的,这也导致战斗中新兵一击即溃的局面。

虽然所谓的嫡系精锐部队都是空谈,但毕竟我军人数众多,即便打人数战,我军也不会败得如此之惨。那么,是什么导致我军全面溃败?这下就得说说日军的战术了。

徐州会战后期,我军全面撤退,日军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于是他们放出14师团“孤军深入”切断我军后路,一方面是阻止我军撤退,另一方面则是引诱我军去啃14师团这块“硬骨头”。

一旦我军上钩,那么14师团就可以将战场拉到豫东平原上。当然,我军没法不上钩,不打则会被切后路,打的话又没有把握,与其被切后路后再打,不如先发制人。

由此可见,日军将战机把握的十分准确,甚至连我军的进攻都在他们的计算范围内。

战场被日军拉到豫东平原,这里一马平川,根本发挥不出我军的人数优势,却适合日军14师团野战重炮发挥威力。

当时的14师团敢“孤军直入”,靠就是重武器。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将重武器从黄河对岸运过来,就是想在平原上发挥他的最大威力。

光从炮火上来说,日军第一军给14师团配备的3个野战重炮联队的重炮数量,就超过我军所拥有的全部重炮数量。平原战7成的杀伤都是火炮造成的,这仗还怎么打?我军唯有用生命去抵挡!

日军正是确定我军必打此仗,所有才会千方百计的将战场拉到豫东平原,甚至不惜放出14师团这个诱饵。要知道,如果我军将14师团吃掉,对日军来说将是不可估计的损失,所以我军才会不竭余力,凑兵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兰封会战,对于我军和日军来说都是一场赌博,谁都没有百分百获胜的把握。哪一方输,都承受不起失败的后果。

只不过,我军从徐州会战后期的撤退开始就陷入被动,一步步走入日军的陷阱。等到清醒时,才发现自己无法抽身,也不能抽身。虽然最终以我军失败告终,但也给予了日军重创。

此战之所以沦为“千古笑柄”,就是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兵力等于战斗力。殊不知,兵不在多而在精!况且,14师团并非仅有2万人,而是近4万人。他们也并非孤军深入,而是有两个强援。

总之,参加兰封会战的将士是都死在保卫祖国的路上,环境因素和指挥官的失误并不能让他们买单,更不能因此让他们背上骂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