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成功过一次的“天炉战法”

 尤里蒙提 2016-02-27

“天炉战法”,首创于薛岳将军,是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的薛岳在抗战时期的得意之作。

“天炉战法”在抗战时期投入实战,是在1941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

从1939年开始,到1944年为止,日军一共从岳阳方向出发,向长沙进攻了4次。

前两次长沙会战,双方互有攻防,打了个平手。

1941年,总结前两次长沙会战的经验,针对日军的第三次进攻,薛岳在长沙祭起了自己新的法宝--“天炉战法”,迎战日军。结果收效如神,不仅再次保住了长沙城,而且取得了国内外闻名的长沙大捷。

但是,第四次长沙会战却失败了,长沙还是丢了。

可见,“天炉战法”也不是万能的战术。

什么叫“天炉战法”?

对于“天炉战法”的权威解释,当然来自于发明人薛岳。他的原话是:

“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之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阵地使用优越之兵力,实行反击及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致胜新方略,如炉溶铁,如火炼丹,故名”。

时任薛岳参谋长的吴逸志,也对“天炉战法”进行了权威解读:

“逐次引退敌人时,则以主力向敌之两侧机动设伏,亦须平时多加演习。如是,则敌目的既不能达,必退回原阵地,我则乘其颓丧撤退际,正面部队,反守为攻,以行牵制,主力实行猛烈夹击,一鼓而歼灭之”。

也就是说,“天炉战法”分为两步:

第一步:正面节节抵抗之后,适时让开正面阵地,诱敌一步一步向我军后方深入,我抵抗部队则转移到日军侧翼。

第二步,当日军前进到我军最后的预设阵地(“天炉炉底”)时,“天炉炉底”的防守部队必须死守,保证不被敌人击穿“炉底”;与此同时,一路上转移到两翼的沿途守军,再从日军的侧后方开始攻击敌人,并切断其补给线,从而实现大量歼灭敌人的目的。

薛岳能够提出“天炉战法”,主要是因为他是用脑子在打仗。

有的将领,那是边打边撤,劲儿都用在腿上了;薛岳将军呢,当然在日军优势进攻下,他也是边打边撤。但他和别人不同的是,他的劲儿,没有用在腿上,基本都用上脑子上了。他是边打、边撤、边想。

想什么?想日军的弱点。

日军这么强,开战以来,从上海打到南京,再从南京打到武汉,占了大半年中国,攻势如虹,还有弱点?

有的。薛岳在自己的著作《天炉战》中指出:

“自长沙会战以来,敌效仿希特勒之‘闪电战’,以所谓‘雷击战’,试用于战场。我为粉碎其新战法,而创意天炉战。”

日军所谓的“雷击战”,就是仿效欧洲战场德军的“闪电战”,其主要特点,薛岳认为是“系依其部队之机动、装备之优越、兵力之集注,期于要点而发挥之,以收势险节短之效,此其特点也”。

换句话说,日军作战的战术特点是,利用其速度及装备的优势,对我军防守的要点迅速猛攻,以争取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作战任务。

日军的特点,决定了其缺点:一是“孤军深入,有劲者先、疲者后之弊”,也就是先头部队和后续部队有可能因速度差异而脱节,失去相互掩护、形成合力的能力;二是日军如此作战,“翼侧暴露,有受人侧击之危”。

用大白话来概括,日军进攻时,两个可以打:前后脱节可以打,左右暴露可以打。

“天炉战法”,正是薛岳针对日军的这两个可以打,而为其量身定做的。

第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唯一一次成功应用

1941年12月8日,日本海军偷袭了美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同日,日军第二十三军开始向香港发动进攻。

牵一发动全身。当时驻在武汉的日军第十一军司令部发现,长沙附近的中国军队有抽调军队南下支持香港、广东的迹象。

这怎么行?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唯畿的责任感,瞬间上头了。

打!打不下长沙,至少也可以牵制中国军队南下,减轻第二十三军攻占香港的压力。

虽然日军一开始并未以攻下长沙为目的,但是第三次长沙会战,还是开始了。

阿南唯畿和日军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的薛岳和中国军队,为他们准备了一道全新菜式--“天炉战法”,等着他们来尝鲜。

(一)1941年12月24日-27日,日军进入“天炉”第一层:

12月24日开始,日军第40、第6、第3师团相继强渡新墙河,向南发起进攻。守军第20军在关王桥、陈家桥、三江口、大荆街及青龙桥一带,激烈抵抗。但随后,不出日军所料,第20军在新墙河南岸“渐渐不支”,逐步后退,让开阵地正面,把日军放到了汩罗江北岸。

日军在这里,把第20军甩在了自己的侧翼。

新墙河南岸--汩罗江北岸,就是薛岳将军“天炉”的第一层。

(二)1941年12月27日-30日,日军进入“天炉”第二层:

27日,日军三个师团相继渡过汩罗江,开始攻击我第37军。第3师团表现还特别积极,为了实现在汩罗江南岸围歼第37军的意图,还特意前出至我军后方。第37军在查知威胁之后,本就存着节节抵抗意思的他们,马上让开正面,向自己的侧后方运动,既避免了被围,同时也实现了“天炉战法”的意图。

日军在这里,又把第37军甩在了自己的侧翼。

汩罗江南岸--长沙城,就是薛岳将军“天炉”的第二层。

(三)1941年1月1日,日军到达“天炉”最后一层,即“炉底”:

仗打到这个地步,阿南唯畿觉得,顺利得超乎想象。按照这个打法,不去占领长沙,都不大好意思了。

虽然战役一开始并未以占领长沙为目的,但中国军队如此不堪一击,不如索性上前,把长沙占了?

12月29日,当阿南唯畿得知我军向长沙溃逃时,就下定了决心:打下长沙!

阿南唯畿不知道:长沙,是薛岳预设的“天炉炉底”,日军这次会战的顺风仗,到头了。

1942年1月1日,日军开始对长沙城发动攻击。

长沙的守军,是第10军,军长李玉堂,手下三个师:第3师、第190师、预10师。

一支装备精良、士气昂扬的军队,一支誓死守城、不退一步的军队。

日军没有想到,一路顺风顺水,打到长沙,居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战。

要知道,守住“炉底”不被击穿,是“天炉战法”的要点之一。第10军坚决贯彻了薛岳的战役意图。

(四)1942年1月4日-16日,日军从“天炉炉底”,经“天炉”第二层、“天炉”第一层,终于跑出“天炉”,逃出生天:

1月1日-3日,日军久攻长沙不下。薛岳苦等的“天炉战法”第二阶段“侧翼合围”的战机,终于到来。

他命令,那些位于日军侧翼的我军各部,包括此前诱敌的第20军、第37军,还有第4军、第16军、第58军、第73军、第78军、第79军开始向进攻的日军合围,与“天炉炉底”的第10军一起,歼灭日军。

薛岳拿出了他所有的本钱,一把押上去,拼了!

阿南唯畿还算感觉灵敏,终于在4日品出了“天炉战法”的厉害,下达了全线撤退命令。

要退?那就没那么容易了。

撤退途中的日军,一路丢下大批尸体:“饥饿惨败之敌,伤亡过半,溃不成军,残敌阻于浏阳捞刀两河之天然障碍,泅水溃逃,厥状至惨”。

至1月16日,日军已经撤退至新墙河北岸原有防地,基本上恢复了会战开始前的敌我态势。

此役,中国军队歼敌过万,并且保住了长沙,取得了一次重要胜利。

此役,也是薛岳“天炉战法”的胜利。

第四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不好使了

任何好战法,都只能用一次。“天炉战法”也是如此。

到了1944年5月,日军第4次向长沙发动进攻时,出现了两个重大变化:

一是第十一军司令官换成了横山勇。别看人家名字中有个“勇”字,他可不仅仅只有勇,还有勇有谋。

这个横山勇,仔细研究了第三次长沙会战,拿出了“天炉战法”的破法。

破法就是日军的第二个重大变化:这次进攻,横山勇集中了8个师团又1个旅团的强大兵力。

面对日军的两个重大变化,薛岳则还是没变,老办法上阵--“天炉战法”。

事实证明,老黄历翻不得哟。

第四次长沙会战一开始,日军就以8个师团并头并进,在两翼得到了有意识的强有力的保护后,36万兵力在宽度约120公里、纵深约50公里的宏大范围,向中国军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在这样的强势碾压之下,啥材料制作的“天炉”,也会被碾碎的。

果然,战至6月16日,长沙沦陷。

“天炉”破了,“天炉战法”不好使了。

无论是啥好战法,都不是常胜法宝,都不可能长期好使。因为,日本鬼子虽然野蛮,但并不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