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会战三战三捷,可为什么第四次长沙会战,却三天失守?

 凤凰山居士 2023-07-17 发布于江西

admin 2023-04-04 50 0

前三次长沙会战胜利的法宝是“天炉战法”,而第四次之所以失利,则是因为日军找到了“天炉战法”的破解之术:内破炉壁,外凿炉底。

天炉战法

薛岳在与日军的交战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战术:诱敌深入,后退决战,利用岳阳、长沙一带河湖纵横的网状地形,将日军包围并歼灭。为此,薛岳还撰写了一本书——《天炉战》,在书中他写道:

“天炉战术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穷宇宙之奥秘,为鬼神所惊泣,人事所难测,无以名之,故曰《天炉战》。”

所谓“天炉战法”,就是佯装败退,诱敌追击,然后从左右两侧回头包抄,对敌人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从地图上看,这一阵型如同一个香炉的造型,所以称之为“天炉战法”。

“天炉战法”说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非常有难度。

首先,诱敌很关键。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一方面要分步抵抗,对日军不断进行消耗,让自己始终保持在敌人的“视线”以内;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被日军缠上,要尽量保存好实力。

其次, “炉底”要厚实。当敌人进入“炉中”时,“炉底”的火力要足够猛烈,能有效抵挡敌人的困兽之斗,防止日军破底而出。为此,薛岳在长沙的岳麓山上布置了强大的炮兵阵地,居高临下,对敌形成强大的*伤力。

正因为此,日军三次进攻长沙均以失败告终,薛岳也被日本人称为“长沙之虎”,日寇几年之内不敢再向长沙发起进攻。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日军第四次进攻长沙。6月16日,日军进逼到长沙下, 19日日军攻陷长沙。

为什么同样的“天炉战法”,此时就不灵了呢?

1、日军找到了“天炉战法”的破解之法。

一是,日军三路并进。东线经浏阳直蹿长沙城南;西线经益阳、宁乡进犯岳麓山;中路经捞刀河南下。这样做的好处是,当薛岳的军队从两旁反过来包抄时,左右两路日军可以进行反制。

二是,日军中路进攻部队又一分为二。前部猛攻猛打,直*到长沙城下,逼迫薛岳派出主力部队前来救援;而后部则从后面围攻薛岳的救援部队。这使得薛岳陷入两难的境地:救长沙则薛岳的主力部队就会陷入日军的前后两部的夹击之中,不救长沙则坐视日军攻取长沙。

三是,日军派出一部从外围包抄,从湘江的下游的曾口偷渡,迂回到岳麓山后面,偷袭薛岳的炮兵。岳麓山被日军占领,相当于“天炉“的”炉底“被日军凿穿,导致薛岳全线陷入被动。

2、日军兵力翻倍

1939年9月至10月,第一次长沙会战时,日军10万兵力。

作为防守方,薛岳调动30多个师和3个挺进纵队,共约24万多人参战。

1941年9月至10月,第二次长沙会战时,日军12万兵力。薛岳投入总兵力30余万。

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日军10万兵力。薛岳指挥13个军、37个师共17万余人。

而第四次长沙会战时,日军不仅调集了20余万兵力,而且抽调了部分关东军精锐部队。

而此时的薛岳,不仅兵力没有增加,反而有部队被抽调参加远征军,出国作战。

3、麻痹轻敌

日军在5月底进行军队调动时,第九战区司令部已判断敌人有第4次进犯长沙的企图,并且通知所属各部队作好战斗准备,但对日本关东军南下的消息一无所知,因而没有增加兵力。同时,前三次会战的胜利,也让守军麻痹轻敌,最终导致失败。


第四次要和前三次分开叫的。第四次叫“长衡会战”,衡阳的重要性超过长沙。前三次,日军对长沙的进攻并不是非要占领不可,能占领最好,占领不了也可以打击中国军队有生力量。侵华日军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动一次会战,妄图以此削弱中国的抵抗意志,迫使中国投降,这是它的战略企图。但是到了长衡会战,情况完全不一样了,日军发动“一号会战”,和太平洋战局密切相关,在海上节节败退的日军,迫切需要一条纵贯大陆南北的交通线,这条线从中国东北一直到缅甸,而长沙和衡阳,是这条交通线上的两个最重要的点,非占领不可!因此,第四次长衡会战是日军大本营提到战略高度的会战,与前三次长沙保卫战地位完全不一样,这次会战日军调集了50余万人,投入湖南境内的日军就有30多万,直接参与长衡会战的日军有9个师团,另有几个旅团和独立支队、独立炮兵联队,比前三次长沙保卫战的兵力大了近3倍。日军参谋大岛和直接指挥战役的第十一军司令横山勇,详细研究了薛岳的战法和前三次失败的教训,针对薛岳的“天炉战法”,制定了新的战术,甚至,为了这次会战,侵华日军司令多田骏把司令部从南京挪到了武汉。而国军,与日军的周密布署正好相反。


准确地说,第四次长沙保卫战,国军实际上连3天都没有坚持到。因为日军自1944年6月16日傍晚对长沙发起总攻后,到6月18日就彻底击溃了守城的第4军,占领了长沙。

长沙之所以丢得这么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此次日军进攻长沙动用的兵力规模非常庞大,远远超过之前的任何一次长沙会战。

当时日军在第一线投入的主力师团分别是第3师团、第13师团、第34师团、第40师团、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第二线还有第27师团和第58师团等部,总兵力为36万人,其中的第3师团和第27师团都是日军中精锐的甲级师团。

由于日军的规模很大,使得中国军队原本的数量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参战的中国军队为第4军、第20军、第37军、第44军、第58军、第72军、第73军、第74军、第99军、第100军等部,总兵力为30万人。

而在长沙的正面,中日两军的对比就更加悬殊了。日军投入了第3师团、第34师团、第68师团和第116师团共4个师团,而第9战区由于全线吃紧,只投入了第4军、第20军、第37军和第44军共4个军守卫这一线。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想要守住长沙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作为抗战名城的长沙,不打一下就放弃了,会被国人骂死,因此必须派遣部队守卫。原本薛岳计划派善于打防御战的第10军守长沙,但第10军因为参加常德会战损失很大,此时还在衡阳整补,于是薛岳只能让自己的嫡系部队第4军守长沙。

第4军军长张德能对此非常不满,曾对左右说:“长官部一跑几百公里,友军情况不明,叫我们等着被动挨打,这打的是什么仗。”第4军的官兵也都知道只让第4军一个军守长沙,守住长沙是很困难的,大家对于作战都没有多少信心,士气也不是很高。

起初第4军凭借防御工事还能守住阵地,但随着日军在6月16日开始向长沙以南的湘潭发起进攻后并集中兵力、火力对长沙发起总攻后,第4军的士气就彻底崩溃了。尤其是湘潭一带的3个师不战而退,使得第4军各部在向南撤退时孤立无援,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除此之外,第4军军长的决策失误,也是长沙如此之快落入日军之手的一个原因。

张德能在不断收到岳麓山上第4军第90师告急的请求后,擅自改变了守城的部署,第59师和第102师各留下1个团的兵力死守长沙,命令主力部队渡过湘江增援岳麓山,实际上是准备跑路了。但由于没有事先掌握船只,在渡湘江时全军一片混乱,第4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溃散的。

综上所述总结失败原因为:日军实力强大,长沙的周围友军无法提供支援,第4军军长张德能指挥不当。


在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那段抗日战争历史上,无数保家卫国的战士为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林林总总震撼人心的战役中,长沙保卫战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因“天炉战法”创下三战三捷的佳绩,将声势嚣张的日本侵华军队兵力打回了初始状态。

但其实长沙还有第四次会战,不同于以往的击退日军,反倒于短短三天时间就失守,这完全不符合中国人的血性,尤其前有三次获胜的经验,按说守城策略只会精修的更加完善,不禁令人好奇,到底为何如此快速的失守。

《左传》曾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句话讲出了战役的发展规律,首先战士们虽有钢铁般的意志。

但毕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因信念持枪上战场保卫国家,靠的是勇气,可勇气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接二连三面对日军狠辣的攻城,定然结果会有所不同。

守护长沙的战士已经非常坚毅,他们甚至一度打破了这个规律,第一次长沙会战让日军伤亡惨重,匆忙之下连连撤退,丢盔弃甲后面还有追击,极大的挫伤了日军的士气。

可待到第二次,形势就不是顺风顺水的碾压局,日军的进攻与包抄让守城战士咬着牙对抗,差点失守长沙,最终险胜。

第三次则因各兵团之间配合得当,第9战区第一线兵团依托各阵地消耗了日军的实力,第二线兵团做出强有力的反击,才有了精彩的大获全胜。

但第四次长沙会战,国军却劣势重重,从开打的那一刻就注定没有半分胜算,所以才导致仅三天就失守。

总结失守原因,大致分为四点。首先为敌众我寡,守城防御战需要兵力远超敌人,因为各个点位都需要兵力驻守。

——第一次长沙会战,日军出动12万兵力,国军是24万人,第二次兵力基本类似,第三次日军有10万,国家增援至30万,但第四次日军却有36万,国军依然只有30万。

而国军这30万兵力论起实力来说也差点意思,之前的30万大多由身经百战的中央军组成,现在却为二三线部队临时补充,中央军被调往缅甸跟云南等地,等于说看似兵力没变,但实力却大大减弱。

可日军这36万兵力则如恶狼一般凶狠,原因在于随着中国人的抗战,日军已出现明显的劣势,他们觉得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关头,这一战必须拿下,就跟输红了眼的赌徒将筹码全部摆上赌桌,打算逆风翻盘一样。

所以国军也没接到死守的命令,反倒立刻下令要支援南边的衡阳,双方短暂在长沙交手后,于衡阳展开了激烈的搏*。

第二个失守原因,则是战术被日军摸清并找到了破解之法,前三次长沙会战,“天炉战法”是国军的制胜秘诀。

——原理就是放一个口子诱敌深入,然后三面围剿敌人,想出此法的司令官薛岳在书中曾写,“天炉战法”的原理是根据宇宙的奥秘悟出来的,果真实战了三次都收效不错。

但日军吃了“天炉战法”三次亏之后,苦思冥想也发现了破解之道,他们认为既然战术是一个香炉,那就把香炉的两壁击穿,再把香炉底部凿烂,这个战术就破了。

等于说将兵力分为三支同时出动,两支跟两面围堵的国军交锋,再有一支主力部队直捣黄龙,打出最深入的那一道包围圈。

日军如此应对,“天炉战法”的劣势就展现了出来,因要形成一个香炉般能包裹敌人的包围圈,那距离就拉得很远。

所以导致两侧遭到攻击后,支援部队很难快速到达,日军突破两侧就在中间会合,底部的国军部队孤掌难鸣,难以招架所以很快就败了。

第三个失守原因则是主力部队被调往缅甸跟云南一带,这个事十分关键。

二、三线部队没有曾经亲身经历防守战的中央军经验充沛,进攻的日军却不仅增援了还大多是同一拨部队。

就还拿“天炉战法”来说,国军的二三线部队对这个战法的领悟也没吃透,对面的日军却已是有备而来,结局失守也是注定的事实。

不得不说,国民政府跟各方军队之间的表现也真是令战士们心寒。

首先下达了调走中央军主力部队的指令,战前换军队真是格外少见,就跟直说要放了这座城没有两样,既然委员长都有这个态度,二三线部队在此时增援,怎么看都像是堵窟窿,那么大家肯定也不想白白送死。

再加上国民政府在几年时间里派系斗争严重,各地部队都各有打算,再不能像第三次长沙会战时那样全心全力,隔岸观火只想保存自己的兵力是许多将领的想法,当自保情绪高过保家卫国,那单靠长沙会战的守军自己打防御战,纯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哪怕不提主力部队被调走的事情,阵容照搬到第四次会战也胜算不大,就像《神雕侠侣》中郭靖跟黄蓉等人驻守襄阳,宋朝的内乱都自顾不暇,大侠郭靖一个人苦撑,最终只能带着全家殉城,全了自己的忠义。

第四个原因,则是日军的这第四次进攻,本就是一场破釜沉舟的反攻,远方的太平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眼看着就要失败。

唯一的办法就是打通一条纵穿南北的路线,长沙是线路上绕不过去的一个点,只有拿下,所以日军也被下了死命令,气势上都跟从前大不相同。

最后,长沙会战的失败也有天不庇佑的成分在里面,据说临开战前夕,长沙突然着起大火,战士们也都因火势感到惊慌。

由此可见,长沙第四次会战的失守,是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没占到,制胜绝招“天炉战法”还被日军给破解了。

但薛岳也确实有点刻板,想出一个战法就打算一招鲜吃遍天,平时也不研究修改一番,着实太轻敌了。


大家注意一下,长沙会战的时间是1944年,二战结束是1945,侵华日军当时在兵力部署上早就捉襟见肘,老八路们的回忆录里说,到了抗战后期,在敌占区经常能看到日本的娃娃兵。

日本人当时把战线铺得太长了,整个东亚都有对头,苏联如果不从西伯利亚撤兵,日本人敢不敢再跟国军开展大规模作战都是两说,他们兵员的数量严重不足,质量更是大不如前,这就是前三次输了的原因,他们一时真没处调大部队上去。第四次赢是终于把兵调上前线了,但后方就不稳了,各种被掏家,全民抗战可不是说说而已,八路军游击队这个时候已经战力爆表,真的是百战之师,打得小鬼子没有脾气,连日占区的普通百姓都能感觉得出侵略者的末日将近了。


所谓的“天炉战法”是需要一个非常坚实的“炉底”,只要这个炉底不被打穿,那就不会输,但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日军集中的兵力太过强大,一下子就将国军的战线打穿了,长沙也自然就守不住了。

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中、日两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一个评估,基本上在防守作战中,中日双方的兵力对比至少得是2:1,也就是日本人来进攻,中国军队至少要用双倍的兵力才能防守成功,并且还得是中央军,如果换成杂牌军来防守,需要的兵力甚至是3倍、5倍。

而在前三次长沙会战中,日军进攻的兵力都是在10万人左右,例如第一次长沙会战中日军的兵力是10万人,而中国守军的兵力是24万人;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还是10万余人,中国守军的兵力在25万左右;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则是12万人,而中国守军的兵力也增加到了30万人。正因为前三次长沙会战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都要远多于日军,所以薛岳的“天炉战法”才能发挥威力。

但到了第四次长沙会战就不一样了,日军为了打通所谓的“大陆交通线”集结起了史无前例的庞大兵力,在整个豫湘桂会战中日军投入的兵力达到了51万,其中在第四次长沙战役中日军投入的兵力是36万。而此时作为防守方的中国军队守军只有30万,并且其中精锐的中央军大多被调到了缅甸战场,剩下的基本上是杂牌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守住的。其实这就是“一力降十会”,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任何战术都没有用,所谓的“天炉战法”也是派不上用场的。

抗日名将张发奎就曾经说过,日军能攻占任何想要的目标。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抗战的困难,真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


主要是情报失误,日军从东北与华北暗中抽调大量的精锐部队到长沙战区,以绝对优势辗压长沙战区,国军毫无察觉,没有给长沙战区增加任何兵力,也没有加强守备,战斗一开始就全线奔溃了。


听导游解释是:不知是天灾还是人为,整个长沙城被一场无情的大火乱了阵脚


冈村宁次是个非常厉害的对手,在战役指挥方面胜过之前的日军指挥官,这也是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没有追究冈村宁次战犯责任,反而聘其担任自己的军事顾问的原因,虽然在抗战后期,国军的装备已经不差于日军,而且空中优势也在中美联军一方,但军队战斗力还是比日军有较大差距,最典型的就是中国远征军在装备和火力上是已经优于日军,但战斗伤亡还是远大于日军,必须数倍于日军的规模才能有把握战胜日军,可想而知我们的抗战是多么艰苦卓绝,哪些抗日神剧就是对成千上万牺牲的抗日将士的污辱!


三次长沙会战,日军输在战略层面,也就是没有达到政治和军事上威慑重庆政府的目标,蒋介石重庆政府挺过了抗日战争日军进攻阶段的压力,东方战场进入战略对峙阶段。

薛岳领导的三次长沙会战,赢在战术上规划和执行,天时地利人和上比日军很有优势,虽然没有能够歼灭日军大规模有生力量,然而却让重庆政府获得政治上胜利,英法美等列强通过三次长沙会战看到中国抗战能力和决心,他们纷纷宣布废除在华不平等条约,美国人另外追加5亿美元贷款给中国用于抗战。

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总结前三次长沙会战的经验和教训,日军以更加充分地准备投入了长沙战役,从岳阳和常德及江西北部等日军实际控制地区发动军事行动,这一次日军的战略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战略湖南全境从而形成对重庆政府的战略包围,日本人战略规划是占领湖南后兵峰指向湖北宜昌和重庆交接地带。

第四次长沙会战,恰逢太平洋战争爆发,此时日军在太平洋方向分兵三路开始向美英法发动战争,日军偷袭了珍珠港导致美军太平洋舰队短期内失去进攻能力,日本乘机攻占南太平洋岛国进而扩展到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同盟国美英法接连向东方主战场最高统帅蒋介石求援。

蒋介石政府考虑得很透彻东方主战场的命运,一方面是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拼死抵抗不投降,另一方面是同盟国美英法的援助,如果中国不出远征军进入东南亚参战,一旦日本完全控制这个地区,那么中国抗战的后援也就断了。

日军第11集团军为策应其第23集团军及南方军的作战,牵制中国军队向广东方面转用,遂决定再对长江以南发起进攻。日军正在如火如荼推进在长沙战役的兵峰时候,蒋介石不得不分兵到广东和云南及贵州开启抗战第二条战线。

中国派遣军驻广州的第23集团军,由广州进攻香港 。为了配合英、美积极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9日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牵制日军,策应友邦作战。特令第4战区攻击广州方面的日军,策应香港英军作战;并以第5、第6、第66军分别由广西、四川向云南集结,准备入缅直接援助英军作战。

长沙会战中”天炉战术“

日本战败日,第三次长沙会战

日军第四次长沙会战的战略目标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牢牢吸住中国军队主力来包围湖南长沙和南昌地区扞卫长江以南防线,这样日军在东南亚的军事行动就不会陷入两线作战压力。

重庆政府面对日军南北夹击需要做出一个战略选择,是继续保卫长江以南建立稳固防线,还是要堵住来自东南亚的日军战略进攻。很显然,美国人帮助蒋介石做出了选择,国民政府军队主力全力驰援东南亚盟军。

日军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遭遇抵抗并不是很强烈,一方面是国民政府军主力被抽调到云贵川作战减弱防御力量,另一方面是三次长沙会战下来已经极大消耗长沙一线国民政府军的军备。

在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可圈可点的是衡阳保卫战,战前,衡阳人民抗敌后援会发动民众破坏道路,毁掉桥梁,切断日军进攻路线。日军曾派飞机侦察,得到的情报称“株洲至衡阳之铁路和宝庆至衡阳之公路,悉被衡阳居民破坏,运输设备,一无所有。”这些任务全是群众自愿参加,义务完成的。同时,抗敌后援会和市政府、工会还组织了3000名工人,征用了市区120家木材厂商的木料120余万根,配合奉命“死守衡阳”的国民党第十军,利用衡阳周围河川、丘陵、城墙和房屋,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内各街道挖掘了战壕、散兵坑,修筑了暗堡、机枪掩体。

衡阳保卫战

方先觉率领孤军保卫衡阳,中国军队重创日军,然而最终衡阳还是陷落了。

1938年开启的长沙会战,到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结束,日军在湖南战役中丧失了国际声望和战略窗口期,湖南军民以血换血的代价,让日军人体验到湖南人不怕死的精神,要灭亡中国必须是最后一个湖南人流干血。

综合而言,兵棋推演四次长沙会战,以西方军事理论做指引基本上都是中国军队惨败,然而中国人的智慧和民族血性却改写了历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胜负之间,存亡之道,存乎一心,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千年传承是我们历史延续的基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