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茶香飘万里 2019-05-22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论语 ·里仁》中曾经给“士”下了一个定义:

”士志于道!“

简而言之,就是说有理想,有志向的人才能称为”士“!而忍辱负重则是对士精神的补充概括!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程婴和赵氏孤儿的渊源

在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中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名很有能力的大夫,名叫赵盾。他的父亲赵衰曾经跟着晋文公出生入死。到了晋灵公时期,赵盾一直专注于国政,有一天,上朝的时候看到晋灵公将一个没有将熊掌煮熟的厨师杀掉了,尸体抬出来的时候正好被赵盾看到了。

赵盾是一个很有仁爱的人,晋灵公也知道赵盾的为人,害怕因此而废掉自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想派人杀掉赵盾。

但是历史充满了巧合,当年一个被赵盾就过得士兵反戈一击,帮助赵盾逃走,还未来得及逃出国境,赵盾家族的赵穿已经杀掉晋灵公另立新君晋成公了,所以赵盾又继续返回了国都,重新执政。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但是对于赵盾来说,继续执政却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赵穿是他们赵氏家族的人,国君被杀,和他有洗脱不掉的嫌疑;

第二,灵公死后,自己作为臣子却不替国君报仇,也为他以后的执政留下了口舌,可以说于情于理,他回来执政还是有很大的欠缺性。

再加上朝廷上的矛盾,在晋景公三年,赵盾病死,他的政敌屠岸贾就发难了,他首先主张抓住了杀掉灵公的人,之后又大肆宣扬,《史记》中这样记载:

“盾虽不知,犹为贼首。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罪?请诛之。“

大概意思就是,虽然赵盾对于国君被杀这件事情不知情,但是是亲也是因他而起的,做臣子的要杀掉国君,而他的子孙还想在朝廷做官,这是不妥的,一定要将他们全家都抓起来杀掉才能惩罚这样的弑君之人!

这样的言论遭到了大臣韩厥的反对,苦劝屠岸贾,屠岸贾不听,于是韩厥急忙跑过去告诉赵盾的儿子赵朔,让他赶紧走,但是赵朔也不愿意走,对韩厥说,”我死了没有什么,但是你一定不要让赵世子孙绝后!“

说到赵朔不愿意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的夫人是晋成公的姐姐,而此时已经怀有身孕,有了王室家族的身份作为保障,屠岸贾也得罪不起。

然而,在屠岸贾与诸将包围了赵氏家族之后,将赵朔和他的叔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人抓了起来,通通杀掉。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士为知己者死”,讲究舍己为人

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思想中强调家族和谐和团结是有一定的社会渊源和背景的,因为在当时的社会中,个人行为不当,闯下大祸一般都会祸及族人

而王室成员的身份保住了赵氏的最后一位孩子,名叫赵武,他的母亲怀着身孕躲进了王宫,产下了这名男婴。

而屠岸贾当时听到风声之后,也派人来到宫里搜索,但是冥冥之中也有天意,赵朔夫人将孩子放在胯下,加上孩子一晚上没有哭闹,最终却让赵武逃过了一劫!

赵朔有一位莫逆之交程婴,想一心救这个孩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就是说,赵朔的夫人怀有身孕,我等他生完孩子,如果是男孩,我就悄悄的抚养他,如果是女孩,我到时再死也不迟!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这也是当代“士”精神的一种体现,讲究的是舍己为人!

于是,程婴和他的门客公孙杵臼想到一个营救婴儿的计划,他们找到了一个刚刚出生的男婴,让别人的婴儿穿上了赵氏家族的服装,于是公孙杵臼和程婴带着孩子假装着躲进了深山之中。

程婴慌慌张张的跑出来对着寻找赵武的将军们说:“我不愿意抚养这个孩子了,谁有钱我就告诉他赵氏孩子在哪!”

和他一起演戏的公孙杵臼假装大骂着程婴是小人,替婴儿求情,结果他和假的赵氏后代共赴黄泉,保住了真的孤儿,程婴带着赵氏孤儿在山中抚养。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士精神:二十年忍辱负重

在中国历史上,沉冤昭雪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是君主驾崩,而新晋君主为了体现自己的宽大为怀,缓和各种矛盾让很多人沉冤昭雪;

第二,是国家和君主本人遇到重大灾难后深刻反思之后的打算;

第三,是统治者内部发生一定的政权结构变革;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而程婴和赵氏后代的沉冤昭雪属于第二种情况,在晋景公病重的时候,做了一次占卜,而古代统治者对于占卜结果是极其重视和敏感的。

当他得知是因为国家有冤屈或者是有不好的事情作祟的时候,韩厥等人再次跟他提到了赵氏一案,并且用天意和慈悲来打动了晋景公,得知赵氏孤儿的秘密之后,景公和韩厥一起计划重新册封赵氏家族。

于是,赵氏家族又开始了大夫生活,当赵武行完了成人之礼后,程婴也完成了和公孙杵臼当时的承诺,他可以放心的奔赴黄泉了。

中国士精神“忍辱负重”的典范:程婴抚养赵氏孤儿

在中国古代,“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容易的,但是也是最奢求的,当时的“士”无法选择如何将生,但是对于自己的死亡方式却有一定的支配权。

在保护赵武的这二十年中,程婴所面临着的是举国上下的唾弃和不齿,他一面要承担保护孩子的重责,一面还要忍受着“自污”的处境,可谓是艰辛异常。

他不但不能死,还要履行当时对于赵朔和公孙杵臼的承诺,这是一种朋友道义,也是对于古代士精神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最终,他也没有辜负对朋友以死相报的嘱托。在面对赵武这个孩子的时候,程婴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沉冤昭雪,苦尽甘来;二是去追寻地下的知己;

而对于程婴来说,做什么选择都已经没有了意义,因为他对于生命的理解已经超越了生死,他需要向晋国人证明,他不是因为畏惧死亡而苟活,而是因为自己对知己和信念的献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士精神中的“忍辱负重”!可歌可泣!

参考文献,

1,司马迁 《史记·赵世家》

2,孔子《论语 ·里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