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怎么得来的?有什么发展史?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吗?

 时宝官 2019-05-22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法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地球在黄道(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迹)上的位置变化制定的。太阳周年运动轨迹为一圆周360度,人们把圆周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15度,对应一个节气,由立春开始、大寒结束,共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史

二十四节气出自干支历。干支历又称节气历或中国阳历,在上古时代我国就已采用干支纪元,基本内容是二十四节气和十二月建,为天皇氏时期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要说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史,它并没有单独的发展史,到汉代时,二十四节气被融入到农历——《太初历》中,并未单独存在,要说它的发展史,其实是农历的发展史。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是以阴历(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为基础,融合阳历(即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而制定的一种历法。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农历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但是,现今人们已约定俗成地称它为阴历。

上古时代,人们发明干支历,采用干支纪元。

夏朝以后,各诸侯和各地部落使用自己的地方历法;

汉朝初期,全国统一了历法。汉武帝指命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制《汉历》,至汉武帝元封七年完成。完成后即改年号为太初,并颁布实施这套《汉历》,所以后人称此历为《太初历》。

汉代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元代郭守敬发明《授时历》,明代将《授时历》改名为《大统历》继续沿用。清初,汤若望(德国人)对明末所编纂的《崇祯历书》(由汤若望主导,欧洲传教士和中国第一批天主教徒合力编撰)进行删改,压缩成103卷,更名《西洋新法历书》,进呈清廷。清廷予以采用,并把据此编制而成的历法命名为《时宪历》。

利玛窦 汤若望 南怀仁

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采用西历(即我们现在平常所说的阳历),纪年采用西历和民国纪年并用,并欲废除中国传统历。但是,在民间人们仍使用传统的农历(即现在通称的阴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后,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仍保留中国传统农历的使用,即汤若望所订新历《时宪历》。

2017年,我国颁布了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现行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属于官方历书《中国天文年历》的组成部分。

使用二十四节气的国家

二十四节气早就跨出国门,被朝鲜、韩国、日本、东南亚国家所使用,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