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在继李白杜甫之后,又出了两位优秀的传承之人,不知是否为命运使然,两人也分别姓李、杜,一个叫做李商隐,一个是杜牧。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比较高产,有600余首得以流传,其中咏史类别的诗作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七律诗工稳沉郁,多学杜甫,但又多了一种特有的语言朦胧美学,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无题》组诗。 ![]() 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出身豪门,才高八斗,由于他晚年一直居住西安樊川别墅,因此后世也称他为杜樊川,杜牧的散文和律诗都非常出色,并且著有《樊川文集》。 不过,杜牧其诗还是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七绝味远韵长,意境优美,含蓄精炼,可为晚唐诗七言绝句之冠。现在。我们应该有个比较大概的认识了,李商隐以七律著称,和他齐名的杜牧以七绝著称,而即将介绍的,李商隐这首七绝,并不逊色于杜牧。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在唐中期以后,诗歌的题目尤为重要,它往往最直观的展现了诗人欲表达的情感或者事件。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时间是在秋天,李商隐在一个姓骆朋友家中,这位骆家的主人也应该是一个十分有雅趣的人,家中修了一座亭园,李商隐站在这座庭院中,看着萧瑟的秋景,怀念两位表兄弟。 ![]() 在诸多适合家庭种植的植物中,我认为竹子是最富有幽雅深远的,显然李商隐也注意到了这点,一个竹子围绕的船坞,吸引了他的目光。秋高气爽,凉风阵阵,因此竹坞无丝毫尘土,隔着水边的护栏,能够看到澄绿清澈的水波,倒映着瘦长枯黄的竹从。 雅静寂寥的环境,往往令人恬然自得,但是如果心中有所思、有所念,那这些景物则成了思念的媒介,所谓触景生情,便是如此。水面看久了,李商隐的思绪不禁飘转远扬,似乎被一圈一圈的湖波带到了他城。他城便是长安,李商隐所相思的便是崔雍崔衮两位兄弟。 ![]() 在羁旅生涯中,每次遇到亲人都会有着无限的欣喜,因为在那个交通、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相见来的太过不易,而每次的分别,都会蕴含着无尽的悲伤,因此,李商隐在第二句中使用“迢递”、“重城”等词来表现自己心中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虽然距离高、远,但是思念无阻,只有怀念当初相聚的情形,心中才能稍稍慰藉。 经历过别离的人应有过感触,在回忆一段特别美好的事物之后,心中往往会空落落的,李商隐此时也是如此,所以他又由情回到了眼前的景。这是深秋季节,天色阴凉,似沉云低暗,风吹不散,此等天气,料想秋霜也来的晚。第一句的景色还是清幽淡雅,到了第三句,为何如此沉郁黯淡?自然是经过第二句的相思之情,因此李商隐出现了上文所说的“空落落”。 ![]() 到了末句,则是神来之笔,可谓画龙点睛,李商隐从“秋阴不散”,想到了“雨打残荷”秋雨淅淅零零,整个世界的噪音都消失,全都沉寂在这错落有致的秋雨声中,雨滴落在荷叶上,就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好听的紧,最美不过小园听雨。 李商隐最后一句,勾勒出一幅残荷等待秋雨的画卷,瞬时将“秋阴浓云”的黯淡转化为秋雨来临的美好铺垫。三、四句的意向,似乎无论怎么组合,都是衰败萧瑟的悲戚之景,但是李商隐羁旅漂泊、相思难寐,阴云不散、遗留残荷听雨的景象,却成为了他心中的期待。 ![]() 末句一个“留”字,一个“听”字,抒情十分细微,蕴含了一种不约而至的欣喜。因此,最常见的相思之情和萧瑟秋景,被李商隐赋予了一种空灵凄清的神韵,展现在读者眼前的,犹如一幅意境极美的墨色山水画,此诗所谓写景有余韵,写情不凸显,一首七绝似天然而成,自含情思,真乃情景交融,人诗合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