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乌江自刎用的不是剑

 平克弗洛伊德ny 2019-05-22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是剑。

用剑的认知,大概基于以下三点原因——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关于项羽学艺的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这里说,项羽少年时候,曾经学过剑;在《项羽本纪》中,描述项羽打战时候,也提到了剑:“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史记·项羽本纪》中,还有关于虞姬自刎的记载:“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美人舞剑兴酒,抹剑自尽。”虞美人抹剑自尽,给人一个项羽用剑自刎的暗示。

·古装剧中,大部分的自刎戏,都是用剑。

上面说了,项羽“学剑不成”,说明他剑法不精,那他是怎么做到万人敌的呢?力气大,勇敢,气势足。剑是一种短兵器,对于一个剑法不精的二把刀,怎么能实现在乌江边连杀数百人呢?因为力能扛鼎,势大力沉,刚猛无俦,才能无坚不摧。这样的打法,轻灵的剑,显然不适合,只有像杨过的玄铁重剑一样,才能实现。但是,玄铁重剑,自刎有些不太方便啊。

再说说虞姬自刎的剑。《史记》中提到了她是先“舞剑兴酒”,舞剑,也就是“剑舞”,这是一种在唐宋很流行的一种舞蹈,杜甫曾写过一首《观公孙大娘剑器舞》,写的就是这种剑舞。虽然在秦末,还没有太成熟的剑舞,但不排除有初具雏形的剑舞。这种剑舞,其实是一种舞蹈,常常在达官贵人,甚至宫廷中表演,观众都是贵族,贵族又都怕死,肯定不会让舞者拿着真剑在他们面前舞来舞去。

据有好事者考证,剑舞的剑器,最早是用木剑的,一种漆上红油漆的木剑,很轻便,剑柄与剑体之间有活动装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动、 旋转短剑,使其发出有规律的音响。这种剑用来自杀不好用。所以我们可以大胆想象一下虞姬自刎的情形:舞剑之后,虞姬宛转蛾眉,舞过项羽身边,说声“我去了”,随即抽出项羽指挥打战用的佩剑,自刎而死。

虞姬自刎而死后,项王立刻骑上乌骓马,带着八百壮士,连夜突围逃亡。在这个过程中,他顶多把虞姬给埋了,他应该不会又把老婆自刎的剑重新插在腰上逃亡。

那项羽总要有个防身的短兵器啊,没了剑怎么办?他还有一把刀。

这把刀也是有记载的。据陶弘景写的《古今刀剑录》中记载:“董卓,少时耕野,得一刀,无文字,四面隐起作山云文,斸玉如泥。及卓贵,示五官郎将蔡邕,邕曰此项羽之刀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董卓年轻耕地的时候曾经得到一把无名宝刀,削铁如泥,一直带在身边。等到董卓把持朝政之后,把刀拿出来给博学的蔡邕看,蔡邕给他指出,这是项羽的宝刀啊!

蔡邕虽然投靠董卓名声不好,但他的学问、眼光,是历来被人佩服的,比如《后汉书·蔡邕传》里记载他听人烧火,还搞出了“焦尾琴”这样的名琴出来。可见他的话应该可以信的。

被董卓这种枭雄都重视而珍藏的宝刀,项羽也一定很珍爱的,特别是项羽所处的年代远远早于董卓,受限于当时的冶炼技术,项羽应该更加珍爱他的宝刀。所以可推断出,对于一生征战的项羽来说,兵败逃亡时,一定会带着他的珍爱的宝刀。

前面说了,项羽的佩剑没带就连夜逃亡了,逃到乌江附近,被汉军追上,“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中的这几句,“短兵”是本文的关键词。

什么是短兵,短兵是尺寸较短的冷兵器,比如短刀、剑等的统称。如果是用剑,司马迁为什么不写“持短剑接战”?司马迁是个严谨的人,他一定想到了整个故事的细节,一定想到了项羽没带虞姬自杀的佩剑;他一定想到用轻飘飘的剑,在项羽一力降十会的打法上,没杀几个人就坏了,只能是像屠龙刀这样背厚刃薄、削铁如泥的宝刀才行。司马迁怕写的不客观,就聪明地用了“短兵”两个字,让大家去猜。

既然最后陪伴项羽战斗的是一把宝刀,那在他杀了数百人后自刎时,用的也一定是这把刀了。

削铁如泥,自杀快而不痛。

(虚构想象,如有雷同,纯属瞎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